正文

第三章 网络生活的“翻船”—离开联系圈(6)

哈姆雷特的黑莓 作者:(美)威廉·鲍尔斯


我像很多人一样,小心翼翼地跟随主流,一头栽进了网络里,从此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也不问自己到底想不想过这种生活。上网的时间越多,我越是疲于应付各种信息和各种任务,忙着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这种生活有两大危害。其一,因为我一刻不停地工作,没有闲暇时间,所以那些本可以触发灵感的机会都从指缝间悄悄地溜走。待在屏幕前的生活,一天天变得匆忙而肤浅,大脑好像永远在经历着交通堵塞。其二,我的精力主要花在了网上,因此独处的时间大幅减少,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了。

曾经,数字设备为生活赋予了深度;现在,它又把这种深度给生生地夺走。只有当通讯设备失灵的时候,我才能感觉生活重新恢复了平衡。因为手机损坏,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空间,而大脑就在这片空间里驻扎休息。跟那通电话后的空白一样,这次意外事故再度提醒了我空白的重要意义。那天早晨我重新做回了自己,回归到阔别已久的自在轻松。多好啊!

然而,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诱惑着我们—上网吧!上网吧!变革即将到来,每个人都睡在大街上,准备在第一时间迎接变革的曙光。有一次,我站在曼哈顿市中心的一条十字路口,等待着红灯变绿,这时我发现周围的行人中,十有八九都在看手机。此时此刻他们就在我的身旁,他们的视线却锁在屏幕上。此时此刻他们身处一座伟大城市的中央,一幕幕场景在眼前上演,一段段声音在耳边喧嚣,一张张面庞同他们擦身而过,可他们却远远地逃开,把这一切都拒之门外。

如果大家都人云亦云,那么批判性思维又从何谈起?数字最大化的教条之所以深入人心,也是因为这是大多数人奉行的原则,跟风的人越多,它的声势就越浩大。由于这势头锐不可当,每个人都不免惶恐,仿佛自己不跳上数字通讯的马车就会落伍似的。我此前提到过的那份调查里面含有一份对全球商业界发出的警告:“(随着资深型网迷的大量出现),企业若不能适应这一趋势,便会马失前蹄。”谁愿意一失足成千古恨呢?何况数字技术成绩斐然,怀疑技术的功过则像逆行倒施、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样。

但是,人类的感情是共通的,对技术的怀疑,不只是某几个人独有。就像凌晨三点时分,不仅是你感到孤独,也有其他人觉得孤单,只是你不知道罢了。自从我反思起自己的网瘾,很快就发现,别人也在做这样的反思。我经常关注的几家媒体,虽然一度撰文欢庆变革的到来,还曾把数字设备称为人类的“救世主”,但现在却登载了越来越多的文章,谈及过度上网导致的负荷。虽然这类报道还不够主流,所占的版面也不太显眼,但起码说明有人在关注这个话题。这一类的文章往往是介绍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网络正悄无声息地对我们造成危害。有些报道勾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忍不住翻出了研究的原稿,结果发现内容还很粗略,尚未得出定论。不过不管怎么说,这说明了我不是唯一一个注意到网络危害的人。

网络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这三方面互有交叉:1. 个人的心理受到了影响。专家称,有些重度网瘾者表现出了严重的心理和情绪障碍,比我所经历的还要严重得多。2. 家庭和人际关系受到了影响。面对电脑的时间多了,同人接触的时间则随之减少。3. 企事业单位受到了影响。员工的精力无法集中,导致公司的业绩总体下滑。现在,让我们一个一个来看这些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