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个行业中令人尊敬的企业,包括苹果、IDEO 、迪士尼、谷歌、网上鞋店Zappos 、电影公司Miramax ,还有才华横溢的个人,例如著名设计师施德明、赛斯·高汀、克里斯·安德森等。这些人坚持不懈地执行创意,因此成为创意世界中值得尊敬的思想领袖。我们发现,这些团队和个人使用的并不是所谓创意天才的神秘宝典。相反,这些能够持续不断地把想法变为现实的人,他们很多做法都是共通的。
我们发现,这些最高产的创意人和团体在三个方面特别类似:
1. 能把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执行起来孜孜不倦;
2. 能吸引同事参与、调动起大家的力量;
3. 在牵头追寻创意方面很有领导策略。
我的研究显示,在很多人花费大量精力,去寻找下一个伟大想法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培养起“让创意成真”的能力,我们得到的将会更多,而且这种能力是不会被时间冲淡的。
我希望本书能为你提供思路和方向,帮你培养这种能力,最终让更多的伟大想法得到推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充斥着大量问题和机遇,这些都要求我们想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方案。想在全球市场上拥有竞争力,单凭“更高效”或“更便宜”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新想法和新创意来甄别身边的问题和机遇,我们也需要战胜几率,把这些想法和创意变成现实。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想着这些创意人或团体,这些人对事物抱有极大兴趣、并且天生有本事能想出各种各样的创意去追求这些兴趣。但这本书绝非仅为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家”所写。关于这个问题,罗德岛设计学院的院长约翰·梅达(John Maeda )说得最好:“我不认为一说到‘艺术家’或‘创意人’,就非得是画画的。我遇到的每个企业家都是艺术家。他们全都得学着习惯失败。对企业家来说,他们的画布就是公司。”
为什么绝大多数创意胎死腹中
每天都有无数个能够改变人类生活的好创意,如新药品、新商业模式、音乐巨作、标志性的艺术作品,被创意天才们想出来,又亲手毁掉。真丢脸啊。那些能够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创意,靠的不是无敌的创造性,而是熟练的管理和运作。没错,要对付“如何让创意成真”这个疯狂的问题,是有方法的,只不过没你想的那么浪漫。
创意的死与生
创造力是宏伟成就的催化剂,可它也是最大的障碍。看看新想法的自然发展过程——从构思到执行,你会发现,几乎大部分新想法都是没来得及长大就夭折了。要是你觉得这说法太夸张,那就想想你自己有多少从未付诸实践的新点子吧:想写本小说、想做门生意、想开个餐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清单长着呢。从诞生的那天起,新创意就面临着一场艰难的苦战。
犬儒主义者也许会说,大多数创意夭折,其实是件好事。毕竟,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社会追求的是一致性。保持现状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它让我们大家过得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即便是提倡创新的公司也需要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达到营收目标,把生意经营下去。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公司里存在压制创新的“天然免疫系统”很有必要。毕竟,新想法可能使人们偏离正轨,它们极少有经济价值(在初始阶段),而且会给发展均衡的系统带来极大风险。因此,每个新创意在得到实施机会之前,会面临一系列外部挑战,这是相当合情理的。悲哀的是,这些外部挑战对所有的创意都一视同仁,无论好点子还是坏点子,面临的障碍都一样。
然而,比外部障碍更强大的,是我们内心的障碍。扼杀新创意最强悍的力量,就是我们自身的局限性。时间极其有限,我们还要兼顾家庭、朋友、工作和睡眠,因此,绝大多数创意会立即失去动力。即使你的创意安然度过最初的兴奋期,它依然可能被你忘在脑后,因为你很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知道它的人。多数新点子都是在隔绝状态中诞生又随即消亡的。
就算你能全神贯注——这是追求创意的过程中必需的要素——你的路途上也会充满困厄。无论你是单打独斗,还是跟团队一起工作,你都会陷入挑战的泥潭:既要保持高产,又要对创意负责任,还得掌控局面。这个旅程既费力,又耗神,路上还横七竖八地散落着被你丢弃的、不成熟想法的碎片。事实很悲惨:绝大多数新创意,无论多么优质、多么重要,都没机会见到天日。
幸运的是,你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在每个行业,每一次对创意的追求中,总有一些人能想出创意,又把它付诸实践,而且他们总能成功的把创意变成现实。这本书要讲的就是他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