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调频”是什么意思?这种像变色龙一样的行为,是不是意味着你得做出妥协,放弃自己的某些原则?当然不是。相反,那些改换频率的领导者们似乎越来越接近真正的自我。驱使他们的是一些深刻的坚定信念,而不是需要花大力气维持的假面。
与全频段的人们沟通,这需要我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信念。如果我们迷失在自己对创意的追寻中,这就变得更困难了。毫无疑问,创意人都有点自恋倾向。这对酝酿出改变现状的好点子有好处,可它也会限制我们与外人沟通的能力。你必须要创造一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的体验,但它必须要把你的创意和真挚意图展现出来。
你可以调到他人的频率,同时又不妥协自己的真诚内心或价值观,方法就是关注你们的共同利益。观众需要什么,而你又希望得到什么?这些答案会帮你用一种让特定观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展现你的动力和兴趣。接受会引发积极性,最终引发出尊重和协作。最伟大的创意领袖,那些得到了广泛支持和拥护的人,都理解这个频率理论。他们知道,在接受度的频谱上,我们都分别占据着不同的频率,而且我们都有东西可以给予,也都有想得到的东西。在追寻创意的路途中,他们调动我们积极性的方式,既是策略性的,也是真诚的。
有些想法要“问问老妈”
我们已经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与团队成员以及社群成员交流反馈意见、进行协作的好处。但只有一群想法相似的人支持你,还是不够的。事实上,如果你的社群由一些“频率”相近的人构成,结果将是破坏性的。没有某种程度的“广泛群众基础”,绝大多数的创意会半途而废。创新世界里有个不幸的事实:绝大多数的新产品会失败;绝大多数的新公司和新餐馆会在头两年内关门;绝大多数的新广告战都无法达成预期目标。营销专家杰弗里·穆尔(Geoffrey A. Moore )在他的著作《跨越鸿沟》(Crossing the Chasm)中曾探讨了(愿意接受所有新东西)“实“早期接受者”和用主义者”之间的巨大鸿沟,后者指的是那些更喜欢怀疑,更反对冒险的大多数人。
问题的根源在于,心怀愿景的人特别容易把心思放在同道中人看重的事情上,他们
都是那种心态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有太多时候,创意人的作品是做给创意人看的。这在广告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人都知道,那些先锋的获奖广告作品往往无法实现客户的预期目标。毕竟,这些奖项的评委不是中美洲的普通消费者,而是另一群广告人。处于相同频段的人特别容易相互理解,在评审创意的时候,这可是个缺点。有些公司想打一场漂亮广告战的时候,不会去找那些获奖的广告公司,而是喜欢找较为“现实”(或许也比较缺乏想象力)、注重商业效果的公司,这种广告公司不大会偏离大众消费者的口味。
当你构思新创意并执行的时候,你必须要换上一副“实用”的眼镜,好让你的期望、品味和感受落到实处。与人分享创意、寻求反馈的时候,别把自己局限在舒适频段里头。世界上最高产的创意人和创意团队都找到了跨越鸿沟的方法。
有个特别好的经验,就是运用多元化来让创意过程落到实处。在团队中引入几个挑剔的、不喜欢风险的人,是很有价值的,这会降低大家“心醉沉迷”的概率。你需要跟那些爱问尖锐的问题的人共事。推行创意的时候,这些意见尽管不大入耳,但非常重要。有些人会使用“问问老妈”的方法。我不是说你妈妈肯定不理解你的创意,而是找一批跟你看法不一样、喜好不一样的听众,这是评价创意吸引力的好方法。普通大众理解你的意思吗?普通人能明白你的新创意表达的价值主张吗?
还有个好方法,就是想出创意后,先把它搁置一个星期,待这个“怀疑周”过后,再采取行动。在创意诞生和行动之间暂停一下,创造过程中涌动的能量要么会消散,要么会越来越强。当然了,如果你马上着手做,你会抓住那种激情,等到想法成熟,这激情很可能就消失。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创意团队往往追寻的是个尚未成熟的、结果很糟糕的点子。相反,你应该留出一个专用空间,让创意接受时间的考验。一周过后,你可能会意识到,这个创意没有潜力。这会帮你省下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为那些值得你关注的项目赢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