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大历史的角度把握石油价格的波动就需要跳出石油本身的局限,而从人类能源利用史的高度来看待其运转规律。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非常久远。概而言之,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即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许多科学家设想,在未来几十年内,由于石油生产顶峰的到来,天然气将逐步弥补石油产量下降的缺口,人类将进入天然气时代。之后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将被大规模使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此进入新能源时代。
这一设想能否实现,我们目前还无法做出确定的结论。但是,回顾历史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核心能源的转换往往与主要出口国国家地位的波动及其货币的国际化的过程一致。这其中的联系可以解释为:由于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大量的能源出口增加出口国的国民财富,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对该国国家实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能源出口国要求进口国支付本位币或者本国货币,这就促进了本位币和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能源贸易量在总贸易量中所占比重总是很高,20世纪初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贸易量就已仅次于棉花和小麦而位居第三,一战时期则位居第二。 根据高盛大宗商品指数(Goldman Sachs Commodities Index)所涵盖的24种大宗商品编制方法显示,能源(包括原油、布伦特原油、RBOB汽油、燃料油、瓦斯油和天然气)占所有大宗商品美元权重达69.66%。可见,在贸易活动和金融实践中,一国经济活动与能源贸易的结合度是决定该国货币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向世界范围的能源出口或控制全球范围内最重要能源供给的能力,以及该国是否拥有该能源的国际定价权等,能源绑定往往成为国家崛起和本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助推剂。
16世纪,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和意大利城市转移到欧洲西北角,首先到达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然后又突然转到荷兰。在之后的一个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控制世界贸易霸权,荷兰盾在国际交易中成为关键货币并延续到18世纪。在工业革命之前,能源和货币绑定的关系尚未清晰显现,因为此时人类生产以手工作坊为主,对能源需求很小,基本以薪柴为主,几乎没有能源国际贸易。当时的大宗商品为木材、鱼类、粮食、毛皮、香料、棉纺织品、丝绸和瓷器等,供给国也很分散,大都由荷兰商船转运,经荷兰商人转手销售。霸权体现在海上贸易的垄断权上。
17世纪,荷兰经济渐现颓势而英国经济开始加速。18世纪最后的25年中,英国最终取代荷兰成为世界领先的贸易强国,伦敦代替阿姆斯特丹成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英镑也代替荷兰盾成为新的关键货币。 18世纪中叶,蒸汽机问世以及引起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从此,煤炭成为近代工业的食粮。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及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刺激了能源需求总量的急剧增长,能源绑定与关键货币的关系表露无遗。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也是煤炭成为主体能源最早的国家。19世纪中叶,英国的煤炭产量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3左右,成为世界煤炭供给的主要来源地,完全左右了世界煤炭市场。随着欧洲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重工业迅猛发展,对英国煤炭的需求猛增。根据《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欧洲卷)提供的数字,1816年英国开始有煤炭统计,那时已经是一个煤炭净出口国。在1837年煤炭出口就突破100万吨,在1867年突破1000万吨。1923年英国煤炭出口达8073万吨,占其总产量的29%。很大程度上,工业革命之所以从英国发端并蓬勃发展,是因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