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奢侈品和精英艺术(5)

中国艺术与文化 作者:(美)杜朴


“竹林七贤”反映了南朝宫廷艺术及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画家群体。作为一种题材,也是当时社会风尚的缩影,即强调自身修养和隐居遁世,与报国、齐家这些正统儒家规范相左。即便产生于一般的人物画风格,竹林七贤仍是独立的个体,这也与当时的社会价值一致。此外,在两座丹阳墓葬中,“七贤”与其他题材杂处,包括瑞兽、天象和羽人。这些现实和非现实类型的融合早在汉代墓葬装饰中既已建立,这肯定反映了精英阶层对道教兴趣的增加。

曹植(192-232),魏室曹操之子,以诗赋着称。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洛神赋》,记述了223年他与神女的邂逅,序言写道曹植离开京师后遇到洛神。四幅存世手卷反映了此赋:一幅为藏于弗利尔美术馆(华盛顿特区)的12或13世纪的绢本;一幅藏于沈阳辽宁省博物馆,年代相近;另外两幅,年代较不确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两幅在空白处题有赋文。现在都被视为唐代以前画作的摹本。作为整体考虑,可以赏析视觉图像如何表达诗赋的叙事,及早期人物绘画如何处理山水背景。在画面中(图5-28),坐于榻上的曹植和站立的侍从注视着河畔的洛神。画幅底部是较为原始的自然环境,有山岩、灌木和小型的树。尽管细节不同,四幅手卷都有此类景物元素。在前面讨论两幅佛教壁画“五百强盗图”(图5-19)和“舍身饲虎”(图5-20)时既已涉及风景因素的尝试。事实上,这些作品有许多共同特征:人物相对较大,景物不合比例,分段式的情节表述,利用景物划分段落,大量留白,有时加入题字。五六世纪的画家已经开始逐步将风景和人物结合起来,我们的所有例证都说明叙事在这一阶段的首要性。

孝子题材在早期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现藏于堪萨斯市奈尔森-阿特金斯美术馆的一具石棺两壁上刻画着不晚于6世纪初的精美图像(图5-29)。其石材、画幅边框的装饰带及线刻等都表明其出自北魏晚期都城洛阳的皇家作坊。另一方面,画面构思则源于南方宫廷艺术。类似“竹林七贤”,可能有知名画家创作于先,或传布于作坊之间。我们展示的场景描述了孝孙故事,画面右端,原榖帮父亲将祖父抬至郊野遗弃,以减少家庭负担。画面左端,当其父转身离去时,原榖带上担架。其父问,“为何携此凶具?”原榖答,“日后留给你。”其父深受触动,改变主意,尽管家贫也要赡养祖父。因而,父慈子孝、敬老侍亲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两个场景巧妙地展现于较为繁密的自然环境中。造型怪异的柱状岩石标出人物行走的“舞台”远近边缘。前后相间的修长树木令人想起南京的“竹林七贤”,人物比例更为适宜,比树木小。参差的岩石和向左流过的溪水勾画出地平面。情节呈现为两组人物及其姿态,中间的岩石将故事划分为两个场景。画面上部描绘了风树、流云、长尾飞鸟。石棺两侧刻画了六幅孝子故事,很多自汉代既已流传,说明了汉代题材的持久、与南京宫廷相关的绘画进展,以及北魏丧葬艺术的精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