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引导下,小欣欣的思路慢慢清晰,并且认识到一个故事,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结局。这个发现也让她明白了:做任何事情,只要多开动脑筋想想,就能克服困难,解决难题。
小欣欣把故事的结局改成了这样:这只农村里的小鸭子决定出去闯荡一番,于是就瞒着大家偷偷出发了。就在它出发之后不久,鸭子父母就发现这只小鸭子不见了,于是带着其他鸭子一起寻找,终于在森林的边缘找到了它,而此时它却在野鸭兄弟的帮助下渡过了一条河。就这样,这只小鸭子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和亲兄弟,和野鸭兄弟一家生活在了一起,成了自由自在的一只鸭子。
这个大团圆结局当然获得了老师与大家的赞美。小欣欣特别开心,看着小欣欣开心的样子,在成长的路上,她又向前迈了一步。
虽然这件事情过去了,但是对于老师的这种做法我还不是非常了解,老师为何要让孩子给故事设置不同的结局呢?
借着去接小欣欣的机会,我和老师聊了起来。这位老师告诉我:“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把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当成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给故事设置不同的结局,就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给一个故事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的结局,能够快速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孩子在分析、选择、舍弃和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思辨水平。”
“除了给故事设置不同的结局,还有什么方法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呢?”
“当然有了,比如,除了给故事设置不同的结局之外,我们老师还会通过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推理能力。”
德式教子坊的铁规则
德国家长似乎并不主张年幼的孩子掌握多少多少词汇,或背诵多少多少诗歌。他们觉得:对于孩子来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最主要的,只要思维能力培养好了,再多的词汇、诗歌都能轻易背熟。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国人依然是本末倒置。
如果今天我生活在国内,相信也让小欣欣背唐诗宋词,只想着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而轻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
后来,在和其他德国父母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很多德国孩子都会在父母的帮助下,把自己家附近的地图绘制出来,并且非常清楚地把自己家标示出来。很多德国父母认为女孩子在形象思维上能力比较强,而在抽象思维上能力比较弱,所以,德国父母认为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再加上与小欣欣老师的交流,我们也意识到:必须从现在开始,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