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钱锺书·杨 绛】答报情痴无别物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
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锺书
1932年,春,古月堂。
1932年,清华女生宿舍有个很典雅的名字,叫“古月堂”。入夜时,古月堂前常常站着等女友的男生,他们把“约会”戏谑为“去胡堂走走”。
那时候的清华同现在并无二致,男多女少,女生都是被宠爱的。古月堂不设会客室,男生们便都立在门口,无论春冬,无论寒暑,古月堂前总能看到一两个焦灼的身影,眼巴巴地盯着大门,盼着那一位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那些等待的身影里,有一位面容俊朗的男子,他名叫钱锺书,是清华西方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在西语系,他是有名的才子,当时,他、曹禺、颜毓蘅被大家称为“三杰”。他又格外出众些,教文学的吴宓教授称赞他:“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为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
钱锺书是江苏无锡人,出身名门,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父亲钱基博是近代着名的古文家,曾先后担任过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的教授,他的母亲是近代通俗小说家王西神的妹妹。
他中学就读于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两所学校均由美国圣公会办,注重英文教育,他因而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他的国文由父亲亲自教授,也渐渐有了深厚根基,他的古文造诣远高出同龄人,未考入清华之前,就代父亲为钱穆的《国学概论》一书作序,后来书出版时就用的他的序文,一字未改。
钱锺书的国文和英文很好,数学却极差。幼年时他读《西游记》《三国演义》《说唐》,孙悟空、关云长、李元霸使用的武器斤两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却不识得阿拉伯数字。他是1932年春考入清华的,入学考试时,数学得了零分,本来是不能录取的,但因为他中英文特别出色,校长罗家伦就决定将他破格录取。因着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他一入清华,名就已传遍了全校。
钱锺书并没有让罗家伦失望。清华的课业素以繁重着称,别人都挑灯夜读,他却不仅轻松学完本专业的课程,还有余力钻研中国古典文学。他的读书数目之多,涉猎范围之广,让同班同学叹而观止。他的一个同学饶余威就曾感叹过:“同学中,我们受钱锺书的影响最大,他的中英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考试时总是第一。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
他在文科方面有一种卓然的天赋,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他恋书成痴,读书于他全然不是一件必须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他无书不读,连词典都看得饶有兴趣,在读书中,他能感到无上的愉悦。
他在古月堂要等的这个女孩子名叫杨绛,她小他一岁,完全是他的同道中人,将阅读视作生命。
杨绛考入清华,在西方语言文学系研究生院就读。她和他是同乡,都是江苏无锡人,后来定居苏州。她的家世背景丝毫不逊色于他。
在苏州,杨家是有名的书香门第。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着名的律师,他曾赴美日两国留学,获宾西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他创办过无锡励志学社和上海律师公会,担任过上海申报编辑,历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浙江省高等审判厅长等职。他有两部有名的着作《名学》《逻辑学》流传后世,连钱穆也说深受其影响。杨绛还有一个姑母,名叫杨荫榆,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后来,在日军攻陷苏州时为维护学生而被枪杀。
杨绛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先后就读于北京女高师附小、上海启明女校、苏州振华女中,成绩都很优异。
她开始念书的时候,喜欢在课堂上淘气。她玩一种吹小绒球的游戏,老师看到了,生气地让她站起来回答课文内容,谁知她竟全准确无误地答上来,让老师十分惊讶。自小就聪颖异常的她很得父母和姑母杨荫榆的喜爱。
十七岁的时候,杨绛考入了江苏东吴大学,一年后分科,她选了政治系。不过其实她的兴趣并不在政治,她喜欢文学,可是当时东吴大学并没有文学系,文科里比较好的法预科和政治科,她想选法预科,这样将来可以做父亲的助手,还可以接触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可以为写小说积累素材。
可是父亲并不同意她学法律,大概是他觉得社会黑暗,宪法如同虚设,从而对法律失望,又抑或是他觉得法律沉重,于一个女孩子并不相宜,总之,他坚决不要她当他的助手。于是,她只好改了政治系。
因为不喜欢这专业,杨绛对课程只是敷衍了事,大部分时候都待在图书馆里阅读文学书,三年下来,她对文学的兴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