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钱锺书·杨 绛】答报情痴无别物

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 作者:岚枫


钱锺书由父亲领着,上杨家拜会杨绛的父母,正式求亲。然后,请出男女两家都熟识的亲友作为男家女家的媒人来“说媒”,他们还在苏州一家饭馆里举办了订婚宴,请了双方族人及至亲好友。

两人本是自由恋爱,结合却沿着“父母之名,媒妁之言”老老实实走了一遍程序。他觉得这事颠倒了,她也觉得很茫然,“茫然不记得’婚‘是怎么’订‘的,只知道从此我是默存的’未婚妻‘了。那晚,钱穆先生也在座,参与了这个订婚礼”。默存是他的号,她喜欢叫他默存,而他也喜欢叫她“季康”,她本名杨季康,杨绛是她后来才起的笔名。

订婚后,他仍在光华大学授课,她回清华继续念书,她还有一年才毕业,这时的她,在清华已经崭露头角。

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作”课上,她交过一篇作业,叫《璐璐,不用愁!》,描写青春期少女的三角恋爱心理,细腻动人,朱自清很是赏识,推荐给《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后来这篇文章还被选入了由林徽因编辑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小说选》中,出版时题目改为了《璐璐》,署名是季康,那本集子一共选了二十五位作家,共三十篇作品,和她一起选入的还有沈从文、萧乾、老舍、李健吾、凌叔华……都是当时的名家,她以一篇学生习作被选,难能可贵。

杨绛如此文才出众,又是大家闺秀,在男多女少的清华自是极受瞩目,虽已订婚,但终究还未成婚,未婚夫又不在身边,所以,爱慕她的人不在少数。“杨绛肄业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求为偶者七十余人,谑者称杨绛为七十二煞”。

但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她不太在意自己的相貌,也不自恋地觉得自己多貌美。很多年后,有人为钱锺书作传,她还特意写信声明:“我绝非美女,一中年妇女,夏志清见过我,不信去问他。情人眼里则是另一回事。”

钱基博并没有看错,她一直都是理性明慧的女子。世间女子,大凡听到别人夸自己美,就算面上不露出来,也会在心中暗喜,她却是例外。其实那些不相干的外人看她美不美又有什么要紧,只要在情人眼中她是美的就行,也只有情人的认可方是真的赞誉。

对容貌一事,她极是通达,所以,她没有在清华一干男生的追求中昏了头脑,飘飘然自恋成“公主”,一如她的文,她的人也一直保持着内敛和素净。

又过了一年,1935年春,钱锺书参加了教育部公费留学资格考试。当时国民党教育部将英国退还的庚款用做国内青年去英国留学的奖学金,但这种公开招考的录取名额极为有限,英国文学就只有一个名额,钱锺书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顺利地拿到了这个名额。

消息传来,杨绛极为高兴。

有哪一个念西方文学的人不向往英国呢?莎翁、狄更斯、曼殊菲儿……那些英伦作家的名字如雷贯耳,而他们描写的那个国度,那多雾的伦敦,那泰晤士河上迷蒙的晓雾,那些优雅的英国绅士和穿苏格兰格子裙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如梦境般在她的世界里夜夜上演。

三年前,她拒了威尔斯利女子学院,这一次,她连毕业都等不及了,迫不及待想同他一起离开。

能和志同道合的心爱男子,去梦想之地游学,这当是年少时最叫人愉悦的事了。

她同教师商量,用论文形式代替考试,提前一个月毕业了,7月中,他们正式完婚。

婚礼仪式一共两场,杨绛娘家的那场采用西式,新娘披长纱,有为新娘提花篮的花女、及提拖地长纱的花童,有伴娘伴郎,还有乐队奏曲,新郎新娘鞠躬为礼,戴戒指,并在结婚证书上用印,而迎娶至无锡后,钱锺书家的那场,拜天地,敬高堂,入洞房,一切礼俗和仪式都按照中国传统。

他们的婚期正当酷暑,仪式冗长繁琐,他穿的黑色礼服,浆洗过的挺直领圈已被汗水浸得软耷,她被白婚纱一层层紧实裹着,早已从头到脚湿透,仿佛从水里捞了出来。他们一起步入席间,给宾客敬酒,在忙乱和喧哗中,偶尔相顾一笑,天气炎热,彼此的眼神却格外清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