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仲文之死,可以归结为得罪了领导。
第一次的时候,他劝刘裕学习音乐,刘裕心想,我仗还没有打完,就让我陷身声色犬马之中,此人不可信。
而这次,殷仲文由尚书迁为东阳太守,但他觉得自己颇有些名声,故自命不凡,觉得自己应当朝理政,没想到被派到东阳去了,所以心里就一直不爽。而东阳管事何无忌因倾慕其才华很想与殷仲文交往,但殷仲文偏偏觉得自己心情不好,就将这事给拖了下来,于是何无忌就想,你看不起我啊,因而大怒。
正好这个时候,南燕出兵进犯,何无忌告诉刘裕,其心腹大患是桓胤、殷仲文。这就让刘裕不爽了,到了后来,刘裕的将军骆冰阴谋造反事发。何无忌就说,其实骆冰是和殷仲文他们一起干的这个事情。于是,殷仲文也一起被杀了。
小心拿捏与领导乃至与政府之间关系,才是企业的长生之道。
星期四
治无小,乱无大
非子所知也!夫治无小,乱无大。法不立,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诛必,失十左氏,无害也。
--《周纪二·显王四十四年》【译文】
这个道理你们是不懂得,处理政事不忽视小事,就不会出大乱子。如果法律不严明,执法不严,即使有十个左氏城,也一样会丢失。如果法律严明,违法必究,即使丢了十个左氏城,也无关紧要。
"治无小,而乱无大",这是法家的观点,在《韩非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而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又把这个故事写了出来。
当时,卫国逃犯跑到了魏国,可能这个人略懂医术,他还趁机给魏国的王后治病,这件事情被卫国知道后,就打算用重金把这个囚犯引渡回国,接受处罚。但是三番五次,魏国都拒绝了这种要求,无奈之下,卫国打算用一座城池来交换这名囚犯。在回答臣子疑虑的时候,卫国的嗣君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不是一座城池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的法度是否严明的表现。魏国听说后,就把逃犯送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