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劳士比先生告诉他们取消返工区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第一次就做对’只是一个理想的状况,它不会在现实中发生。谁都不可能在第一次就制造出无缺陷的产品,尤其对于他们的企业来说,这简直就是个神话!
而实际情况是,‘第一次就做对’是如此地简单、容易。此后,他们先后兼并了七家工厂,这些工厂也都无一例外地做到了“第一次就做对”。即使是那些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工人,也照样做到了‘没有返工区’,且每家工厂的利润都翻了10倍以上。”
听了克劳士比先生的故事后,保罗、弗兰克和罗琳无不瞪大了眼睛。他们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巨大威力。
“零缺陷”博士抿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当初我在美国学习时,克劳士比先生就告诉我,出身医疗世家的他自幼就被灌输了这样一种观念——工作标准必须是百分之百,必须是零偏差、零失误。正是这样的观点,让他把所有心思用都在预防问题的产生上。而用现代的物理学和数学所提出的‘偏差’的概念和‘无限趋于0’的思维,所建立起的标准就是‘允许犯错误’,也自然无法避免‘快乐返工’的情景。”
“可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区域,对于同一种产品的质量标准是不一样的。”保罗说道。
“你说的的确是个问题,这就是我要讲的另一个故事。”博士向保罗投去赞许的目光,看起来,他已经能够抓住一些问题的关键点了。接下来,博士的故事开始了:
“在中国有一家以焦炭生产和销售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他们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流水平的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而且他们的产品在欧洲的销路一直都非常好。
后来,他们将部分产品转销国内,以为这些在国外销得极好的产品,在国内也一定会销路大开。可是,结果却与他们预想的大相径庭,他们的产品在国内根本就卖不出去,造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这让他们非常疑惑,一直在寻找问题的根源。
经过一番细致的调研和分析,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产品质量存在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的产品价格定得太高。于是,企业把产品的价格降了下来,但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就增加了,根本没有什么利润可图。后来,他们在一年之内先后派了四位高级管理人员来听我的课,请我帮助他们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