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需要到要求(5)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作者:杨钢


“是啊,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背后蕴含的价值是难以想象的。比如,迪斯尼公司将自己的目标群体从儿童转向喜欢快乐生活的更广泛人群;IBM放弃PC业务,提出‘随需而变’的思想,为企业量身定做信息化服务解决方案,而就在这样的解决方案的背后竟然有5000亿美元的大市场。”弗兰克激动地说。

“没错!”保罗是个汽车迷,他所谈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汽车,“在汽车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上,每一轮的成功者几乎都是依靠重新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彻底改变行业图景的。

在福特之前,汽车完全是一种奢侈品,只是少数富人能够拥有的玩意,价格高昂、性能不稳定,汽车厂商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定制产品。于是,福特推出了T型车,这款车被称为‘由最好材料制成的大众之车’,它强调功能,款型单一,而且都是黑色。福特通过改变产业隐含的逻辑,为大众造车,而不是继续满足当时整个行业普遍认为的汽车是奢侈品的需求。福特也因此获得了成功。

差不多20年后,通用汽车的斯隆再一次发现客户的需求正发生变化,大众阶级要的不再只是汽车的功能——也就是福特所说的‘没有马的马车’——他们开始换车或买第二部车了。因而斯隆把通用汽车的战略定为:生产‘为每个钱包、每个目的准备的汽车’,推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汽车型号,每年都有新颜色和新款式推出,同时还积极开发汽车金融市场。汽车的消费市场被大大地扩大了,最典型的表现为人们开始大批量的购买汽车。

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厂商又发现了新的需求,尽管消费者仍在购买汽车,但美国汽车厂商对车‘越大越好’的隐含逻辑和飙升的油价产生了冲突。于是,日本人趁石油危机,依靠生产小型、节能而美观的汽车迅速地占领了大块市场。时至今日,体积小巧、外形时尚、油耗低的节能环保型汽车仍然是家庭用车的首选。”

保罗的话音刚落,罗琳便又接过来说:“说到汽车与市场需求,我给你们举几个中国市场的例子,也许可以反过来证明我们讨论的基本原则——‘符合要求而不是好’的正确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