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从NEC(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日本人就把克劳士比先生的‘零缺陷’概念引入日本企业,使之成为企业‘现场改善’的基本工具,比如‘三不原则’和‘消除浪费(不增值的活动)’等。大家可以想一下,这种质量做法,与传统质量管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了揭示话题的本质内涵和意义,“零缺陷”博士试图通过一些小小的提示,把话题引入更开阔的领域。
弗兰克、保罗和罗琳都想发言,但是这一次,弗兰克和保罗都表现得非常绅士,他们同时向罗琳伸出手,示意她先说。罗琳温婉地笑了笑,点头表示感谢,继而说道:“这种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让每个员工都了解这样一个道理:产品质量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查出来的。就像S制冷在实行‘质量三确认原则’的同时,让员工们每天都填写关键工序的质量检查表和质量反馈单,使各种质量数据及时反馈到品质部门。品质保证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再发出各种作业指示,来进行质量控制,并作为改善质量工作的指导。这就使得品质保证部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质量检查部门,各质量管理小组也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寻找原因并拟定出解决对策,避免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再发生。从而使得‘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用数据说话’和‘一切使用户满意’的质量管理理论,得以切实实行。”
弗兰克一只手扶着下巴,另一只手握着一支笔,轻轻地说道:“我认为这和传统质量管理的‘互检法’比较相似,不同的关键点在于,传统的‘互检’只是挑出别人的毛病,与己无关。而这种确认法与员工的关系不是检查与被检查的关系,而是质量共同的保证者,讲究的是确认者的责任,它要求本工序的操作人员必须同时承担起上道工序的责任,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使质量责任制真正落实到每个操作者肩上,通过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真正实现责任与利益的统一。每一个确认点都是连带责任的开始,也是对自我确认的开始。就其实质来讲,它是企业自检、互检经验的再发展;是员工主人翁精神的再体现;是工艺纪律松懈教训的再纠正。不过,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弗兰克的声音越来越大,他显得很激动,也很兴奋,手中的笔不停地敲击着座椅的扶手。
“说得好!”“零缺陷”博士不禁为弗兰克的精彩回答鼓起掌来,“不过,弗兰克,你可别把我的椅子敲坏了,尽管它的质量还不错!”
“哈哈哈……”罗琳和保罗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弗兰克先是一愣,接着便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也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