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节:第一章 第一印象和最后一句话最动人心——社交(2)

雄辩是说服力 沉默更是说服力 作者:成冰


其次,内行的赞美还表现为独具慧眼。独具慧眼的赞美者善于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优点和长处。比如,面对一幅油画作品,几乎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叹道:“真是太绝了!”“我再练十年恐怕也赶不上!”油画家对这样的恭维早就习以为常了,独有一位幽默的人说道:“常言说,画如其人。您的画运笔沉稳,是和您刚正不阿的秉性、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分不开的。”谈画论人,在行在理,独辟蹊径,巧妙换了个新角度,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赞美就显得与众不同,技高一筹。

肤浅的赞美让人感到乏味与空洞,受到你赞美的人也丝毫引不起一种荣耀,并会在你的言语中产生一种不安与困惑;而见解深刻的赞美让人觉得你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你确确实实对被赞美者产生了认同感,而被赞美者也对你的一双慧眼抱以信赖,产生了与你积极沟通与交流的愿望。

由此看来,适度的赞美,会使人心情舒畅;反之,则使人十分尴尬。为了防患于未然,合理把握赞美的“度”就成为赞美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对此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严戒滥用

这里讲的滥用是指相对时期内对一个对象赞扬的次数。次数太少,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次数太多,也会削弱应有的效果。而赞扬的频率是否适中,是以受赞扬者优良行为的进展程度为尺度的。如果被赞扬者的优良行为同赞扬的频率成正比,则说明赞扬的频率是适度的;如果呈现反比的现象,则说明赞扬的频率过高,已经到了“滥施”的程度。

2.看得远一点

赞美不仅要符合眼前的实际,而且要高瞻远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那样才能提升你赞美的高度,使你的赞美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

有些东西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人的容貌、性格、习惯等,这方面比较容易称赞;而有些东西则不稳定,如人的行为、成绩、思想、态度等,若从长远考虑,赞美时要谨慎。如有些人入党之前各方面表现都很积极,领导便开始称赞他:“该同志一直……”有经验的人就会想,先别夸那个,慢慢儿看吧。果然,他入党之后,各方面就开始松懈了。人迫于某种压力或某种需求,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如果赞美人时仅限于就事论事,极易犯目光短浅的错误。

3.深切体会过程

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夸奖朋友取得的成绩时,他会说:“你不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心血!”言语间仿佛有你不知其艰辛、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意思。相反,如果你说:“真不错,一定花了你不少心血吧!”他就会觉得心里舒服,认为你很了解他。可见,夸奖劳动的付出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效果更佳。

其实,很多人做事并不仅仅在乎结果,更注重过程。如果你人云亦云地夸奖他取得的成果,不但有势利之嫌,还会让他这样想:“如果我失败了呢?”由此对你心生厌恶也未可知。很多名人讨厌记者的采访,也许就是此种感受吧。

拒绝他人不说“不”

有人向你提出要求,希望得到你的应允,可你心里确实不想答应他,但却又碍于情面难以拒绝,怎么办呢?这时需要“婉拒”,即委婉地加以拒绝。

我们在托人办事时,有时也会碰到别人托我们给他办事。有些人为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有个好印象,对别人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选择地加以接受,但有许多事情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到的,有些事是自己根本完不成的。所以,当朋友托你办事时,你必须考虑,这事你是不是能办成,如果不行,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说出来,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都只会造成比这更糟糕的后果。

简单地说“不”,不叫婉拒。婉拒是要讲究艺术的,既要拒绝对方不适当的要求,又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同时又不能损害彼此的正常关系。可见,婉拒别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怎样才能既婉拒别人又不得罪他、不恶化相互关系呢?

1.?以幽默方式拒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