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节:第十章 容得下小人才能成就君子——忍让(3)

雄辩是说服力 沉默更是说服力 作者:成冰


曾国藩一生谨言慎行,非常奉崇“沉默”二字。他外藏内敛的圆融之道,至今为后人叹服。

有一天,一个叫阎敬铭的人送给曾国藩一封密信。曾国藩心想,这是一封什么信,如此神秘?他拿上信一看,更加惊奇,信封上写的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胡林翼的名字。他拆开看时,才知道这是肃顺近日写给胡林翼的一封密信。信中说的是这样一件事:

江南大营溃败,皇上近来寝食不安;何桂清临阵脱逃,皇上更为愤恨。皇上打算在东南几省内选一个可靠的人代替何桂清,为此事垂询过几位亲贵大臣。皇上对肃顺说,拟授胡林翼为两江总督。肃顺说,胡林翼才学优长,足堪江督之任,但若调离,鄂抚一职则无人可代。皇上问,叫曾国藩任鄂抚如何?肃顺回答说,六年前,皇上命曾国藩署鄂抚,几天后又撤销前命,曾国藩想必心中不快。事隔六年,又叫他任鄂抚,显得皇上恩德不重,不如干脆叫曾国藩做江督。胡与曾是好友,必定会协调合作。那时上下一气,东南局面将有转机。皇上点头答应了。

曾国藩掂量一番后,认为东南数省只有自己最有资格任江督一职,看来肃顺说的是实话。从咸丰三年带勇以来,就巴望着能有这一天的到来。现在,这一天眼看就要到了。这个时候的两江总督,其实就是与太平军作战的最高统帅,也就是全国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要站在这个高度上作一番统筹全局的安排。然而,过去历任两江总督的怡良、何桂清等人,都没有看清自己的位置,或者看到了,但手中无足够的可直接调配的军队,也当不成真正的统帅。曾国藩是可以充当这个统帅的。他有自己的嫡系力量——湘勇,他要制订出一个深思熟虑的、切实可行的用兵计划,大大扩充湘勇,指挥两江的绿营,做一个号令威严、三军敬畏的统帅。想到这里,曾国藩再一次涌起对肃顺的感激之情。

他要给肃顺写一封信,派人专程送到北京去,于是抽出一张纸条,执著磨墨。猛然,他记起了肃顺要胡林翼将信给他看的话,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肃顺要将这种绝密的事告诉胡林翼和自己呢?按理,他不应该泄漏出来。

曾国藩开始起用他的“慎言”的功夫。他心想,现在局势不好,皇上对汉人有疑忌。虽然肃顺精明干练,魄力宏大,敢于重用汉人,瞧不起满蒙亲贵中的昏聩者,但他为人骄横跋扈,独断专行。肃顺曾与恭亲王关系较好,后来他仗着皇上的宠幸,连恭亲王也不放在眼里。曾国藩想,今日的肃顺,不就是历史上的权臣吗?恭亲王以及在他身后的满蒙亲贵,在朝廷中势力很大,与他们相比,肃顺可谓势孤力单。皇上虽说年轻,但据说有痨病,万一有不幸,肃顺岂是恭亲王的对手?肃顺这样明目张胆地拉拢自己,安抚胡林翼,是不是心怀叵测?

想到这里,曾国藩心中冒出一丝恐惧。凡事祸从口出,懂得沉默才能保全自己。面对这样的大事,还是忍一忍,不要激动为好。

曾国藩停止磨墨,将纸收到抽屉里。他决定不给肃顺写感谢信,今后即使真的上谕来了,也只能按规矩办事,给皇上上谢恩折,不能与肃顺有私下的联系。

后来,肃顺被人弹劾下台,有人弹劾曾国藩是肃顺的同党,但在肃顺处没有查抄到一封关于曾国藩与肃顺往来的书信。

曾国藩实际上是个勤于功名的人,但他不张扬,在隐忍中表现。他一边率领湘军与太平军打仗,一边关心着自己的政治命运。一天,他在京报首要位置上看到一则明谕:“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循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妄自尊大,诸多狂傲,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视朕冲龄,诸多挟制,往往暗使离间,不可细问,若不及早宣示,朕亲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政。恭亲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事,不准干预公事。特谕!”

看到这则明谕,曾国藩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深知,在他离开京师,搞团练到现在十余年间,恭亲王一直是他在朝廷中最强大的支柱。咸丰帝在世时,恭亲王以皇弟之亲贵,力劝咸丰帝信任他,重用他,尽管遇到多方掣肘,满蒙猜忌,甚至咸丰帝本人也不甚放心,只因有恭亲王这座大靠山在,曾国藩始终还是受到器重的。当然,那时还有肃顺的大力支持。咸丰帝死后,肃顺被处决,但恭亲王拥戴功勋巨大,位居议政王,朝廷一切大事,皆出于恭亲王一手。恭亲王将曾国藩引为心腹,给予完全信任,直至节制四省兵力,成为三藩之乱后军权最大的第一个汉人。后来,曾国藩渐渐看出西太后叶赫那拉氏是一个权欲极强,心机极多,手段极狠的女人,她不甘于大权旁落,与恭亲王常有龃龉。太后与恭亲王之间的不合,使朝中有识之士为之担忧,处于军事最前线的曾国藩则更是忐忑不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