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节:第十章 容得下小人才能成就君子——忍让(4)

雄辩是说服力 沉默更是说服力 作者:成冰


现在,曾国藩终于明白了,攻克金陵后所遭遇的一切不愉快之事,如富明阿的暗访,三御史的参劾以及沸腾人口的物议,很可能都是西太后这条线上生的事。是不是西太后害怕恭亲王利用湘军这支军队,作为日后重演辛酉政变的工具?还是西太后讨厌恭亲王过于重用汉人,使湘军坐大,成为满人江山的最大隐患?不管怎样,恭亲王的被罢黜,在曾国藩看来,是这十余年间所受到的打击中最为致命的一次。

一天上午,一道圣旨让曾国藩从忧愁和恐惧中走出来。皇太后、皇上批准曾国荃开缺回籍养病。当然,上谕还是客气的。先肯定他“迭克名城,勋德卓著,攻拔江宁,厥功尤伟”,又说他因办理军务心力交瘁,若不准其开缺养病,非体恤功臣之道,最后赏他人参六两,说朝廷正资倚畀,望加意调治,等到病体痊愈,即动身来京陛见。这些客气的表面话背后所包含的心思,曾国藩已洞若观火。

“要隐忍挺住!”曾国藩这样告诫自己。

我们对曾国藩在特别环境中,以沉默保全自己这一点上,得到的启示是:沉默是一种理智,是一种涵养;沉默甚至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成熟;沉默是一种追求的韧性;沉默是一种追求的策略,一个要追求更大成功的人,不能不管好自己的嘴巴。

修好了身才能养好性

《坛经》中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

为人处世,适时沉默忍让,绝对有好处。为什么呢?人生的路漫长,我们需要与许多人为伴,而各人的性格、学识、思想不一样,难免冲突碰撞,如果处处与人争辩,赢过人家,那么势必身边的人会越来越少,到最后陷入孤独,那也就很难有个满意的生存环境了,更谈不上有所作为。

有一天,释迦牟尼经过河岸,见一只野干(狼一类)想吃乌龟,可是乌龟将头足缩回壳内,多时不动。没有耐心的野干只得弃它而去,结果是有耐心的乌龟保存了性命。于是,佛陀对弟子阿难说:“修行人也应该像乌龟一样有忍耐心。”

有一位比丘与一位小沙弥,因对佛陀所教的教法看法不一,而发生了口角,小沙弥便斥责比丘。比丘回到房中,心中恨意难消,过了不久即发病去世,并投生为一条毒蛇,找到小沙弥欲报前世之恨。佛陀知道此事,希望两人能解冤释结,于是,来到小沙弥的住处为其说法,教导小沙弥主动向比丘顶礼忏悔。接着,佛陀又为毒蛇说法:“汝于我所,已修净行,合生天上,由嗔火所烧,今作毒蛇。汝应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蛇听闻佛陀开示后,心意开解了,于是马上命终,投生天道。可见,忍让是多么重要。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如果有人骂你,不凡当做流行曲来欣赏。如果有人打你,不凡看做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走路不小心撞到了门柱上。常作如是想,自然能化干戈为玉帛。如若是无名火三丈高,大发雷霆,大战一场,结果必是两败俱伤,不但伤了感情,又失去人格,并会让人评为涵养欠缺。

白隐禅师是日本的一位高僧,他住的寺庙旁有一农家女与仇家的小伙子恋爱,并生下了一个孩子。少女的母亲知道后大发雷霆,追问谁是孩子的父亲。少女怕给仇家子招来大祸,不敢吐露实情,而是随便一指院旁的寺庙,说白隐禅师是逾轨犯戒者。少女的母亲立即跑到庙里,当着众僧的面大吵大闹,并把孩子摔给白隐,自己扬长而去。白隐禅师什么话都没说,把孩子抱回屋里,精心地喂养起来。他为了给孩子找奶吃,任人们唾其面也毫无怨言。

几年过去,两仇家和好了,少女说出了怀孕生子的真相。男女双方的家人知情后,来到庙里,诚恳地向白隐禅师道歉。寺内外的僧众知道这件事后,纷纷为这位有德高僧大鸣不平。而白隐禅师把已经学会说话和走路的孩子交给了孩子的父亲,自己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就这样”,便飘然地走了。

对于平凡人来说,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以及想法,也会有不同的情绪,所以,往往会因意见相左而产生摩擦,此时,就必须学习沉默忍耐。一个团队,如果每个人都放纵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大家就不能团结合作,形成凝聚力。因此,明智的人要先退一步,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不可争来吵去。能够忍,就有充分的时间让自己思考,就不会一时冲动,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因为忍,而成就宽阔的胸襟、豁达知足的个性,让自己广结善缘。

“受尽天下百般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沉默中忍让,可成就健全的人格,可圆满人际关系,可获得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成功。从养生角度说,清静和气之人少恼少怒,可以增进身体健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