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节:第十一章 “不可说”,也是一种说——默示(1)

雄辩是说服力 沉默更是说服力 作者:成冰


第十一章

“不可说”,也是一种说——默示

沉默不是默而不示,它是有内容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所以你必须去了解对方,人的直觉虽然敏感却容易受蒙蔽,懂得如何判断推理,这才是察言观色所追求的顶级技艺。

既然说不清,何妨不说

被认为是最伟大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说过:“对于我们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只是为各种行为提供方便,没有哪一句话能准确地表达人脑中的真实想法,常常说出来其实跟没说一样,反而会误导别人。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事情或者道理难以说明,甚至越说越产生歧义,越说越离谱。

禅宗也认为“不可说”,意思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说学游泳,教练只能告诉你要领,真正掌握技术是靠自己领会,教练是无法替你领悟的。同样的道理,佛只能帮助你怎样领悟真谛,无法替你说出真谛是怎样的,所以“不可说”!

尤其当对方心不在焉,或者怒气冲天的时候,你与其“晓之以理”,还不如闭上嘴巴,保持沉默。沉默本身也是一种语言。

有个僧人去拜访越溪禅师,问:“禅师,我研究禅学20年,但对于禅道却一窍不通,你能指示我吗?”

越溪禅师并不开口,只是迎面打了他一巴掌,吓得这个僧人夺门而逃,他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一定要找他理论。正在生气的他在法堂外碰到首座老禅师。老禅师看他一脸怒相,就和蔼地问:“出什么事情了吗?到我那里去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么事情值得生气呢?”

僧人一边喝茶,一边开始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地打他。当僧人这么说时,老禅师冷不防挥手也打了他一巴掌,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老禅师说:“刚才你说你已懂得佛学,只差一些禅道。现在,我就用禅道供养你,你知道什么是禅道了吗?”

僧人目瞪口呆,不知怎么回答。老禅师又追问一次,僧人始终答不上来。老禅师说:“真不好意思,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

说着,老禅师弯腰把打碎的茶杯捡了起来,然后拿起抹布,把刚才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干,接着又说:“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禅道呢?”

僧人顿悟,原来“禅道”就在身边!默默地做该做的事默默承受,至少不要立即与人争论。

沉默虽是“不发声”,但其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既可表示同意,也可表示拒绝,尤其是当对方揣摩不了你的沉默用意时,沉默的功效非常大。

我们常常不善于沉默,而沉默往往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一种策略。有时片刻的沉默会产生奇特的效果。

“不可说”的实际用途很多。例如,当我们想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争取别人的认同时,往往会犯一个大毛病,那就是——话太多。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沉默与精心选择的词语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音乐中心音符与休止符一样重要。“不可说”,即沉默会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

摸清了意图才好呼应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未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认为,与领导(君王)相处,说话要思考,不能抢着说,不能隐瞒观点,不能不察言观色。翰林学士对皇帝除了以儒家道统和历史借鉴来教育皇帝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施政方针上影响和左右皇帝。如王安石以翰林学士兼侍讲入朝,神宗问治国最重要是先做什么,王安石回答“择术为先”。又如哲宗时,范百禄“进翰林学士,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等,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说出来的。

许多人认为与人交往话不能少说,甚至认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占了主动权,其实让交谈顺利进行,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艺术在起作用,即以听助说。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话题,采取以听为主的方式,给发话者以呼应,或赞成,助其深入;或反对,引起思考,同样能表现出你的交谈能力和口才水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