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节:第十三章 舌头是刀子会割破嘴唇——息争(2)

雄辩是说服力 沉默更是说服力 作者:成冰


既然是隐讳就不点破它

老子说“美言可以市尊”,但它却是危险的,弄不好会因言招祸,所以“智者不言”。在说话上,儒家同样反对夸夸其谈,反对不分场合和对象开口就说。在轻松的环境中,遇到大度开明的人,你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可能会被人看做有才华、有口才;而在“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环境中,你发表意见就怕是唯恐天下不乱了,向领导提建议会被看做是蔑视权威而目中无人,你极有可能因此而倒霉完蛋。

所以,同在春秋战国诞生的儒道两家出于对弟子的关心,都主张“慎言”。

在某些场合,绝对不能信口开河,而要选择恰当的语言;面对某些人,绝对不能头头是道,而要保持沉默。不论在任何时候,说话都是一门学问。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病,御医天天进诊,日服良药,竟不见好转。此时,朝中尤为焦急,遂下诏各省督抚保荐良医。两江总督刘坤一荐江南名医马培之进京宫诊。马培之,字文植,在江南被人誉为“神医”。于是一道圣旨从北京下到江苏,征召马培之进京。马培之家乡——孟河镇的人无不为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马培之却是欢喜不起来。他自忖:京华名医如云,慈禧太后所患之病恐非常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既然下诏征医,可见西太后之病已非同小可。此去要是弄不顺,只怕毁了悬壶多年所得的盛誉,还可能会赔上老命。

七月底,马培之千里跋涉抵达京都,即打探西太后之病况。其时,关于慈禧之病传说纷纭,有人传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血症”,还有一些更加离奇的传说。马氏拜会了太医院的御医,先作打探,却不得要领,心中不由十分焦急。后又连日访问同乡亲友,最后还是一位经商的同乡认识宫中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向西太后的近侍打听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之秘。果然,从这条黄门捷径传出了消息,使马培之大吃一惊:慈禧太后之病乃是小产的后遗症。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马氏吃惊之余,心中已明白了大半,也自觉心安了许多。

一天,马培之在太监的引领下,不知拐了多少宫巷,跨过多少条门槛,终于来到了金碧辉煌、侍卫森严的体元殿。只见四十多岁的慈禧太后,脸上虽然涂着很厚的脂粉,却难掩那血亏的面色。西太后先询问马氏的籍贯、年庚以及行医经历的一些细节,然后由太医介绍圣体病况。

当时在场的还有京外名医薛福辰和汪守正等人,于是由薛、汪、马三医依次为西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三位名医又各自开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后。只见老佛爷看着薛的方案沉吟不语,再阅汪的方案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莫不紧张,无不沁出冷汗。

但当太后看了马的方案后,神情渐转祥和,金口出言:“马文植所拟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处及亲王府诸大臣。”

众人听罢,心中的石头落地,而马氏更是欢喜。马培之对慈禧太后的病因本来已心中有数,再切其脉,完全暗合产后血症。马氏在其方案上只字未敢言及妇产的病机,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方药上却是明栈暗渡、声东击西,用了不少调经活血之药,此方正中慈禧下怀。

西太后本来对医药就素有了解,见马之方案甚合己意,这是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既要能治好病,又可遮私丑搪塞众人之口,而马氏的药方正符合这两种要求。另两位名医薛、汪的方案虽然切中病机,脉案明了,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不合老佛爷的心意。

后来,慈禧服用了马氏的方药,奇病渐愈,一年后基本康复,马氏本人也深得慈禧信任。但是无论是在京都还是返归故里,马培之对慈禧的病因始终守口如瓶。

这很说明问题,一个人如果眼睛不管事,无论什么时候都看不出门道来,便不会引起重视;但如果你眼睛很管事,凡事总能看出个门道来,而且言辞无度,这样更容易得罪人。所以会共事的人,对于一些隐讳的事,一般都是看破不说破,这样才容易使对方不得不敬重你,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更多的益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