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亦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
背后不弄人是非
是非多由偏见造成。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所谓“曲士”,即“曲见之士,偏执之人”,也就是有“成见”的人。“成见”的形成是因为认识主体局限于特定的时空环境及既定的观念的缘故。由于各人从各自具有的偏见出发,“得一察焉以自好”,所以,主体的认识虽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但都因不能全面地看问题而存在一曲之蔽。由此,主体之间不仅产生不同意见的分歧和观点的差异,还因各执一端以致形成了关于是非对错的争执。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满怀建功立业、倾才报国的理想,应诏入京,唐玄宗将他安排在翰林院,任翰林供奉。然而,唐玄宗并非请李白来献计献策,治国安邦,而仅仅是为了让他吟诗作赋,供杨贵妃歌舞作乐。因此,原本踌躇满志的李白一直心情沉重,郁郁寡欢。
一天,唐玄宗召集李白等翰林学士进宫,赋诗唱和。李白推说身体有病,不肯作诗。当朝宰相、国舅杨国忠,一直嫉妒李白才华,总想设法奚落他一番。于是,杨国忠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有意在唐玄宗面前搬弄是非。他当着众人的面,轻蔑地对李白说:“三国时期,曹子建七步成诗,留名青史。李翰林向来以作诗驰名,今日为何无诗可作?你如果能像当年的曹子建那样七步成诗,我杨国忠将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白早已明白杨国忠的阴险用意,他“嘿嘿”冷笑几声,说:“国舅的话错了,曹子建七步成诗,那是他哥哥曹丕逼的。我李白一无非分之想,二无权势之争,怎能同曹子建相提并论呢?你要我像曹子建那样作诗,欲把皇上置于何地?”
杨国忠听了李白的反驳,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唐玄宗见杨国忠无言以对,赶忙打圆场说:“国舅只是激激你,你就不要想那么多了。”
王安石在《致一论》中说:“以小善为无益,以小恶为无伤,凡此皆非所以安身崇德也。”可生活中有人偏偏喜欢到处散布别人的流言飞语,搬弄是非。也许这类人只是没事练练舌头,或者是为茶余饭后增加一点谈资,但他们的言语却对别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人与人之间产生一些误会,有一些流言是不奇怪的。特别是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想制造一些谣言来骚扰别人。如果你因此而十分生气,甚至痛不欲生,那是大可不必的。
你不做搬弄是非的人,但却可能与搬弄是非者交往,你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对付:
一是给予拒绝。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需要诚恳虚心;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需要谦和平等;而和那些搬弄是非的人交往,则需要正直坦荡。背后议论别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帮助别人改正这种习惯也是应该的。帮助搬弄是非者改变这种恶习,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尊重对方,以朋友的姿态善意地规劝对方,要向他表示你的诚意和立场,适当的时候还要与他合作。
拒绝答应对同事间的闲言碎语或是流言飞语保密,有问题就摆在桌面上,以便大家共同解决。认识事物要有正确的方法,要有一定的是非标准。一句话就是看问题要全面,要有自己的见解,要不偏不倚,不能偏听偏信。
二是置之不理。如果有些人搬弄是非的恶习已成为其性格特点,那么你就干脆不理睬他。不要认为那些把是非告诉你的人是信任你,他很可能是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谈话材料,从你的反应中再编造故事。所以,聪明的人不会与这种人推心置腹。而令他远离你的办法,是对任何有关传闻反应冷淡,置之不理,不作任何回答。
三是与这种人不宜过多交往。有时候,尽管你听到他人谈论关于自己的是非后感到愤慨,但表面上你必须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头脑冷静和清醒。你可以这样回答:“啊,是吗?人家有表示不满、发表意见的权力嘛。”或者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个消息,请放心,我不会在意的。”如此一来,对方就会感到无趣,无空子可钻了。
如果对方总是恶意地不厌其烦地把不利于你的言论四处传播,以致对你的造成巨大的伤害和负面影响,你不宜再与此类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