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节:第十四章 拈花微笑,不着行迹——神会(1)

雄辩是说服力 沉默更是说服力 作者:成冰


第十四章

拈花微笑,不着行迹——神会

有一种比语言更伟大的真理,那就是沉默。一切的含义都潜藏在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中,它表达我们最真实的意图。当你能读懂并表示沉默时,实际上你已经参透了与人相处的最大秘密。

心传比言传更有效

世上许多道理,语言难以表述,而道理固在,只可心领神会。

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正准备说法,这时大梵天王来到座前,向释迦牟尼献上一朵金色波罗蜜花,然后坐在最后的位子上,聆听释迦牟尼说法。

释迦牟尼接受了献花之后,一言不发,举起这朵金色波罗蜜花给大家看。当时聆听说法的人间天上诸神有百万之众,可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唯有十大弟子中的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于是,释迦牟尼对大家说:“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我把这无上的大法,传给摩诃迦叶。”说罢,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给了迦叶。

禅,就在拈花微笑中产生了。迦叶成为西天禅宗第一祖,后来代代相传,传到达摩大师时,成为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将禅传到东土(即禅宗史上著名的“祖师西来”),成为中华禅宗第一祖,之后传了六代而至惠能,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

“拈花微笑”这个故事,深有意味地揭示了禅宗文化的价值。它开拓了禅的形式,它把禅教以外的佛教宗派称为教门。所谓教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通过经典把释迦牟尼的思想和悟道时的心境表达出来。可是,口头语言文字语言跟真理、悟道的境界本身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只听得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懂得沉默价值的人却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唱诗班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有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样说话的。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里有一个严重扭曲的认识,即认为沉默只是交谈的一种辅助方式。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交流。可能是由于我们平日里过多地运用语言的缘故,所以才会忽视了沉默的价值,认为在交流中,语言是主,沉默是次。

我们一般可以谈论爱情、孤独、幸福、苦难、死亡等。可是,语言也有苍白无力的时候。有时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真正的意义始终在话语之外。我们无法告诉别人,自己的爱情有多温柔,孤独有多绝望,幸福有多美丽,苦难有多深重……我们只能把这一切都埋藏在心中,我所说的与写下的只不过是思考的产物罢了。而“一切思考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逃避,从最个别的逃向最一般的,从命运逃向生活,从沉默深渊逃向语言的岸”。

“语言是误会的根源”。我们常常会有词不达意的感觉,从我们的口中说出的或笔端写出的必然是经过修饰的,必然掺杂着伪装的痕迹,况且,每个人的理解方式都不同,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

还好,还有一种比语言更伟大的真理,那就是沉默。一切的含义都潜含在一个眼神、一个笑容、甚至一个木然的表情中,这恰恰能表白我们最真实的意图。当你能表达沉默并读懂沉默时,已经参透了与人相处的最大秘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