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节:第十四章 拈花微笑,不着行迹——神会(2)

雄辩是说服力 沉默更是说服力 作者:成冰


学会在争论中置身事外

两个人争论、吵架,如有第三者在场,双方都会请他评理。第三者在对峙的双方眼里,既是仲裁者,又盼望成为共同对敌的友军。这种现象,古今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韩、赵两国发生战争,双方都派使者到魏国借兵,但魏文侯一口拒绝了。

两国使者没有完成任务,怏怏而归。当他们回国后,才知道魏文侯已分别派使者前来调停,劝告双方平息战火。韩、赵两国国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为玉帛的情谊,都来向魏文侯致谢。韩、赵两国力量相仿,都不可能单独打败对方,因此都想借助强国魏国的力量。在这种情形下,魏国的行动直接关系到韩赵之战的胜负。魏文侯没有介入两国之争,以第三者公平的立场加以调停,战争变成了和平,从而使魏国取得了三国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当双方相争时,第三者越是不介入,其地位越是重要,当他以置身事外的态度进行仲裁时,更能显示其权威性。

我们很多时候也需要一种置身事外的艺术。如果你手下的两个部门主任为了工作发生了争执,你已经明显感到其中一个是对的,而另一个是错的,现在他们就在你的对面,要求你判定谁对谁错,你该怎么办?

其实,一个精明的头儿在这时是不会直接说任何一个下属的不是。因为他们是为了工作发生的争执,而影响他们作出判断的因素有很多,不管对错,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当面说一个手下的不是,不但会极大地挫伤他的积极性,让他在竞争对手面前抬不起头,甚至很可能你会因此失去一个得力助手,而得到表扬的那个下属会更加趾高气扬,也不利于你的管理。

学会了置身事外,你的智慧当然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档次。

想清楚了再动手

佛教有一个很著名的理念——“非想非非想”,非想,不是一般的思想,没有了思想,不知道了;非非想,并不是不知道。换句话说,非想就是不用很强烈的分别意识思想,但是它有知性与知觉。非非想,脑子里没有“空”,也没有“有”,这是一种禅定境界。

对处于“非想非非想”状态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反过来,自己“非想非非想”了,也就“不可说”。思考是有层次的,先是“非想”,接着“非非想”。强调思考,但又反对过于思考。不思考,说出来的话经不住推敲,过于思考又会影响交流。

牛缺是秦国的大学者,一次,他去赵国的首都邯郸,途中遇到拦路打劫的,行囊财物连同车马被一洗而空。没有了东西,他就空手走,反而显得无忧无虑,看上去像一点事儿都没发生。

强盗觉得奇怪,晕死掉了,就追上去问牛缺为什么这样无所谓。牛缺平静地说:“君子不因为养生的外物而伤害所养的身体。”

强盗又差点晕死掉了,说:“嘿嘿!厉害,真是牛人!”

牛缺不管强盗,走自己的路。在他的身后,强盗们一起讨论开了,有一个家伙说:“这个人这么贤明有学问,如果他去见赵国国君一定会被重用,到时候他一想起在路上被抢劫的事情,就会向国君提起,国君一定会立即派兵来剿杀我们。现在,我们不如先把他杀了,以绝后患。”其他强盗纷纷赞同。于是,强盗们追上去把牛缺杀了。

燕国有个饱学之士听说这件事后,心里很不痛快,他召集门徒弟子和朋友家人,把牛缺先生的不幸遭遇讲了一遍,然后告诫他们说:“假如你们谁遇到强盗,千万别像牛缺那样!”

大家都领会了他的教诲。不久,他的弟弟去秦国,到了关下时,不巧还真的遇到了强盗,他想起了哥哥的教诲,于是就和强盗力争行李包袱,可他争夺不过强盗。强盗劫走财物后,他追上去低声下气地求他们归还给他。

强盗怒气冲冲地说:“我饶你性命,已经够宽宏大量了,你还没完没了地追赶我,我的行迹都快要暴露了。我既然做了强盗,还有什么仁慈好讲!”说罢,强盗就将学者的弟弟给杀了。学者的弟弟没有像牛缺那样放手让强盗抢东西,可同样遭遇了不幸,并且还连累了同行的四五个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