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我们常常说要吸取某种道理和教训,可拘泥于道理和教训也是有害的。事情因人因时因地发生变化,只看表面而不知内情,便容易将狗屎看做黄金,或将黄金看做狗屎。一惊一诧的,将不是教训的事当做教训,结果真的制造了不幸的教训,实在令人悲哀。
隋文帝作为一个开国之君,生性节俭,对于已被立为太子的大儿子杨勇衣饰的华贵很是不满,曾告诫他说:“自古帝王,从来没有生活奢侈而能长久的,你是太子,要以俭约为先。”并送给他一件当年的旧衣服和打仗时所吃的腌菜一盒,让他不要忘了创业时的艰难,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又最憎恶男人亲近女色,对太子嫔妃如云也很反感。
封伦是隋朝的大臣,隋朝开国不久,隋文帝命令宰相杨素负责修建宫殿,杨素任命封伦为土木监,将整个工程全交给他主持。封伦不惜民力,穷奢极侈,将一所宫殿修得豪华无比。那个一向以节俭自我标榜的隋文帝一见不由得大怒,骂道:“杨素这老东西存心不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将宫殿修得这么华丽,这不是让老百姓骂我吗?”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忙向封伦商量对策,封伦却胸有成竹地安慰杨素道:“宰相别着急,等皇后一来,必定会对你大加褒奖。”
第二天,杨素被召入新宫殿,皇后独孤氏果然夸赞他道:“宰相知道我们夫妻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开心的事了,所以下功夫将这所宫殿装饰了一番,这种孝心真令我感动!”
事后,封伦不慌不忙地解释:“皇上自然是天性节俭,所以一见这宫殿便会发脾气,可他事事处处总听皇后的,皇后是个妇道人家,什么事都贪图个华贵漂亮,只要皇后一喜欢,皇帝的意见也必然会改变,所以我估计不会出问题。”
杨素也算得上是个有头脑的人物了,对此也不能不叹服道:“揣摩人才,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从此对封伦另眼看待。
佛教不是完全怀疑语言,而是以“否定之否定”来提升语言的功效。这种怀疑精神,有利于开发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智慧。相对于“说”而言不达意,“不说”就成了一种领会“意”的途径。
有一位沩山禅师,他是后来禅宗五家七宗(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黄龙派、杨岐派)中的一宗的宗主。有一次,他问一位叫香严禅师的师弟:“我听说你平常机锋敏锐,口若悬河,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今天我不问你所有的其他的问题,我只问你一句话,你回答我,在你父母没有生你的时候,你给我说一句话看看!”
香严禅师一听,觉得这话太厉害了,他想来想去没有答案,翻遍了佛教的经典,也没有答案。他百思不得其解,只得问沩山禅师。沩山禅师说:“我不能对你说,我如果对你说出来,就是我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的东西。”香严禅师决定发奋参究这句话,他参了很长很长时间,在一次偶尔的瞬间,当他在劳动的时候用一个瓦片,锄掉另一个瓦片,那个瓦片一甩,碰到了一棵竹子上,发出很清脆的一声响,把他生命的谜团就一下子给震开了,他所有的疑问就烟消云散了。
这个“父母未生的时候”,成为禅宗经常参究的一个话头。“混沌未分时”,混沌,天地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混沌是本原性的一种状态,混沌没有分的时候,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
同样,禅宗认为我们清静的本心,它是超出言语之外,随着语言的意识而产生,“不思善、不思恶”这种本原性的状态就被破坏了,真实的自我就淹没于言语之中。
可见,口若悬河,机锋敏锐,其中却有着“善”与“恶”的涌动,稍稍把持不住,就会伤害对方,或被对方抓住破绽。所以,为人处世时,口无遮拦的人往往容易招惹是非,尤其遇事不冷静,快人快语,即使言者无心,也会产生严重后果。
乱说乱问,是很危险的。我们每个人都得谨慎手中的“瓦片”,甩出去不要伤了人啊!开口前适时地思考一下,不仅是一种智慧,而且也有实际的好处。聪明人具有神会的智慧,他与人相处,常常心领神会,或以心代言,达到绝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