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祸福相依谁人知(3)

胡雪岩那些事儿 作者:杨秋丽


卖官的坏处自然就不必讲了,但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最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同志的教诲,凡事要从两面看,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捐官的人并不全是钻营取巧之辈,有些捐官的人也有些本事。本书的主人公胡雪岩的一个老乡,叫胡天柱,创立了胡开文墨业,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此人以墨业致富后,曾捐官而获从九品头衔,被赐予奉天大夫,成为正宗绅士。晚年热心公益事业,1915年,其后人所制“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古代卖官都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筹措军饷、赈灾等,因国库空缺不得已而为之,为国家民众而捐之,公开进行,收入归国家。只要有钱的人,你想捐个官当当也是平等对待,所谓机会平等,是指捐了官,皇帝老儿发个圣旨或执照,说明你捐了款才能当上这个官。

我们接着回到王有龄这边,看王有龄的烦躁程度,我们可以猜出,他捐的这个官肯定不是虚有其名的“常捐”,而是一个有着巨大好处的“大捐”。

这里,有些还是不太懂捐官制度的仁兄不禁要问,既然是“大捐”,为何不上任呢?

其实,捐官只是捐一个虚衔,只是能领到一张吏部所发的“执照”,取得做某类官的资格;如果你想补实缺,就要到北京的吏部去报到,这叫“投供”;然后抽签分发到某一省,做候补,要等到这一省的在任官员调走或者出什么事情了,你才可以补上。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捐官制度,其实有三关。首先,你得有钱买一个朝廷认证的“执照”,这需要花掉很大一笔钱;然后,你还需要拿着这个“执照”去京城吏部“投供”,而“投供”主要是“供”,这又得花很多银子;最后,“投供”成功,你还得回来等,等到你这个职位上的人走掉。

“投供”是关键,这一步走好了,你分到的候补职位就会舒坦很多,说不定你刚回去候补,这个职位就空出来了。

这里猫腻很多,调动官员全在吏部。所以在古代,吏部是仅次于户部的油水衙门。

王有龄现在就为“投供”而烦心,他没有资金去京城吏部活动,而官职是不等人的,你不“投供”,自有别人。时不我待呀。

此情此景,勾起了胡雪岩的侠义之心,于是他问道:“不知兄台此次捐官银两短缺数目几何?”

“这个,至少得500两吧。”王有龄两眼茫然地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估计要下雪了。虽然他现在还是很着急,但是心事总算向别人倾诉了,比憋在心里痛快了很多。

胡雪岩心想,还真是巧,恰好他口袋里还有收烂账收回的500两银子,但是胡雪岩还是决定再问问,虽然王有龄气度不凡,是个人物,但是怎么说这500两银子也是钱庄的,而且他跟王有龄也是萍水相逢。

“王兄,恕我鲁莽,敢问是个什么缺?”

问到这个,王有龄的眼睛里放出了光芒,但是随即又暗淡了下来,说:“浙江盐大使,不过恐怕不属于我了。”盐大使,胡雪岩的眼睛亮了起来,因为他知道盐大使不但是个实缺,而且是个大大的肥缺!

中国历朝历代都实行的是盐铁官营制度,按现在的话说,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是国家所有,并且实行“专卖”。商人要凭着营盐许可证即所谓的“引”到盐场买盐,然后到规定的地方即所谓的“岸”销售,所以盐商都独占一定的“引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