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官商结合、牛刀小试(3)

胡雪岩那些事儿 作者:杨秋丽


胡雪岩听到这里,知道王有龄是一个爽快的人,自己再隐瞒下去,就显得虚伪了,就不是对待朋友的道理了,所以就说道:

“王兄既然一定要我说,我也就实情相告吧。其实不是家里有事,是因为那500两白银是钱庄刚收回来的账。老板虽然没怪罪我,但我觉得愧对老板,所以自动请辞了。回去了挺好的,我的母亲和内人一直盼着我,她们高兴得不得了。”

说到后面,胡雪岩的语气转为轻快,既然朋友关心,又何必让朋友担心呢?

王有龄一听,果然如此,心中更是深感盛情,但大恩不言谢,多说无益。朋友之间,有一份默契在就行,何必把什么事情都说出来呢。

从此以后,胡雪岩和王有龄成了最好的朋友,一个人在官场,一个人在商场,相互帮助,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 我有运漕米的办法

仁和县离杭州不远,胡雪岩于是经常来看王有龄。要知道王有龄好歹也是一个县长,每天政务缠身,哪能老用公费去杭州旅游呢?

这一天,两人在一起聊天。

“雪轩这么有才干,却一直当知县,升迁得很慢,我想其中一定有缘故。”胡雪岩说道。

“雪岩说的是,我也确实为此烦恼。其中道理,我也明白。官场之路,都是靠银子铺路。我做知县,实在不忍心像其他知县那样刮地皮,盘剥百姓,所以根本就没有孝敬上级的银子,因此,只能一直做自己的知县。”王有龄苦笑道。

“咱们浙江的巡抚黄宗汉又是一个特别贪财的人,胃口特别大,要别人送礼,几百两银子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动辄就是上万两银子。我哪里拿得出啊?”王有龄接着说道。

“原来是这样。雪轩你就不用担心了,升迁的事自然有人帮你。”胡雪岩说道。

没几天,王有龄接到上面的公文,要他调任“海运局”的“坐办”。王有龄知道这是胡雪岩的功劳。

“海运局”是个什么样的部门呢?这海运局是个新成立的政府部门,和漕运有关。

一千多年前隋朝的暴君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之后,后代的人们便一直利用大运河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漕运”。本来,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还可以走海路--陆路就不要考虑了,陆路运粮食的成本太高,往北方运一担粮食,脚夫就要吃掉一担粮食。但是从康熙皇帝开始,大清国厉行海禁政策,片帆不准入海,漕运便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如果漕运不畅,南方的粮食不能及时地运到京师,那么京师的老百姓还不要上街**示威啊!为了做好漕运工作,大清国特意在江苏淮安设“漕运总督”一职,漕运总督的下面设立省一级的漕官,这些漕官们直接向漕运总督负责,不向他们驻在省的总督负责。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垂直的漕运系统,这些漕运官员负责疏浚运河、雇用船员、运送粮食等事宜。

可是漕运也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运河的淤塞问题。大运河同黄河相连接,黄河每年携大量泥沙入海,也同样淤塞了运河河道。每年政府都要拨出专门的经费来清淤和整治河道。到了嘉庆皇帝末年,运河的淤塞越来越严重,简直成了绝症。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个庞大的漕粮系统日益*,分布在运河各码头的世袭船户、雇用水手与漕运站的官员勾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在漕运的各个环节上下其手,损公肥私。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运粮的船费大幅上涨。同时,他们还以弥补征粮定额为借口,勒索地方政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