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奥巴马获得2114张选票,远远超过党内提名的2025张选票。
作为质量管理者,我关注的不是所谓的“首位女总统”或“首位黑人总统”这样的名头或新闻由头,而是在观察美国面临转折的关头,那些处在风头浪尖上的人物们的选择与主张。到底是“QC”、“QA”,还是“QM”?我渴望在这次美国的大选上看到质量的光芒,看到人们久违的“文化变革”一词重现彭湃的力量与勃勃的生机,看到质量回归后的人性光辉。
为此,我一直关注希拉里与奥巴马之战。在美国的时候,我每天都会看厚厚的报纸。因为我担心希拉里会偷巧地取胜--因为“QA”具有一种欺骗性,它往往把自己的保守倾向包裹在改良与经验的豪华外衣里。有几次,我几乎要为美国年轻一代担忧了,然而,峰回路转,奥巴马笑到了最后,我也因此对“QM”充满信心!
因为,正如奥巴马的主张:Change--WeCanBelievein!我希望这应该是同样身处转折关头的“中国制造”的质量主张。
不过,我看到国内更多的高管们在对待质量问题上,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他们可以大谈特谈质量与文化变革,可一旦要动真格的,就不知道龟缩到哪里了!当然,面子上,他们还是要高举“质量大旗”的,只不过上面写的是只有“QC”和“QA”,而不见“QM”。
还有这么一个细节:当希拉里落败之时,共和党的候选人麦凯恩居然站出来呼吁希拉里的支持者转而支持他!不要以为麦凯恩疯了,他只是太聪明了--竟然看到了“QC”和“QA”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所以,我更有理由向你们发出召唤了--来吧,让我们以“变革”的名义参加质量管理的盛宴!
面向春光,结束质量的“冷战思维”
···············································································
扛起“品质”的大旗
“克劳士比”来到中国,即把“使命”确定为“致力于把'中国品质'塑造成可信赖的国际新形象”。十余年来,我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张扬着“中国品质”的力量,并挖掘其背后的力量源泉。
在“2009年克劳士比中国峰会暨学院十周年庆典”上,来自中外的政界、企业界和专业人员们,不仅高度赞誉我们对“中国品质”所做出的努力,而且还集中展示了各龙头行业的品质力量,比如,中国航天、中国远洋、一汽轿车、中国石油、中国南车、中国商用飞机、中国电子和中兴通讯等等。著名的质量大师费根堡姆博士还专门发来贺电,以表达他对“中国品质”事业的期许。
这几年,我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场合为人们揭示“品质”的真相,以真诚的心致力于推动政府、企业和各级管理者去做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虽说人微言轻,却深知“匹夫有责”的意义,须臾不敢懈怠,但令人欣喜的是,当今世界的大变局,让更多的国人再一次惊叹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豪情与预言能力--“现在世界上的形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不过,还有一个被忽视且“隐形的”大问题--产业界的“质量思想解放”。换言之,就是如何面向春光,结束质量的“冷战思维”。
2008年2月28日,随着又一颗20世纪的“质量巨星”--朱兰博士的逝世,21世纪的质量天空越来越呈现出无明星化、无焦点化和通俗化的特点。朱兰博士以其103岁的高龄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为后代流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如今我们铭记他对现代质量管理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自然会一致地认为,朱兰博士作为现代质量之父,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美国质量协会(ASQ)曾经为大师做过两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在他80寿辰时,为他组织了一次巡回演讲;第二件事则是在大师百岁的时候,为他举办了一个纪念庆典,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位“首席质量架构师”的思想和方法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
确实,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红白喜事”之说,朱兰博士以百岁之龄完成了灿烂人生的谢幕,这对他的家人和我们这些一直把他奉为偶像的人来说,遗憾中也透着一种欣慰。而对质量界来说,这也不啻为另一种欣慰:伴随着巨星的陨落,往往意味着打开了新星冉冉升起的机会之窗,意味着变革与创新的开始,意味着业内将会出现短暂的不安与新的整合。
原本,在企业界是没有什么界限或门派的,只有绩效为王、优胜劣汰的规则。随着网络经济及其技术把世界“变平”之后,人们面临激烈的全球化的竞争,变得更加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在利益的驱动下,使得各种技术和方法越来越融合--所谓创新,实际上是对这种变化的倡导,以及在合理化大旗下最好的理由。
但是,有一股暗流是要引起大家充分的注意的,那就是--“冷战思维”,有你没我的二元心态,它不仅表现在当今的政治界,同时,也表现在全球的质量界。如果说它是一种封闭心态和思维的体现,那么,欧美政界,尤其是媒体界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敌意,特别是这次对“西藏、新疆的暴乱”事件,将这种偏见与恶意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