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国库券成就第一桶金 推门就进促承购包销
工资袋里塞进几张国库券
中国政府有很长一段时间既无内债也无外债,大家很自豪。后来中国人的想法变了,中国人愿借外债,也有人肯借了。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1973年冬,新中国第一次从西方国家借到一笔款,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提供了一笔93亿美元的资金,主要用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引进一米七轧机(如果是在今天,武钢股票会大涨),进口一批大型化肥设备和综合采煤机。
中国政府也重新开始向人民借钱。
1979年和1980年,中国财政连着两年巨额赤字,哪哪都要钱用。1981年怎么办?要按过去的想法,咱勒紧腰带也得把花费压下去,量入为出,打死不弯腰,饿死不借钱。但在编制1981年的财政预算时,财政部官员提出积极财政平衡之说:国债还是要发的,这只是个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黑猫白猫,哪能为手段而损害目的,为面子而饿肚子?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国债叫做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改革了就不能再用这些名字,西方国家有国库券,咱也叫国库券,不用给它们专利费。1981年中国开始发行国债。
国债是一张纸,要想叫人们接受,需要做工作。
政府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国库券推销委员会,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计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总后勤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友情加盟。第一届推委会主任由当时的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出任,后来财政部部长王丙乾也奋力担纲。
这个推委会是无比强大的,比当时北京市政府推销大白菜,比后来一些地方政府推销当地生产的香烟啤酒强大得多。强大是因为事儿难办。
国库券发行几年了,推委会经常收到来信,控诉有人不和大家商量,在工资袋里自作主张就用几十元国库券把工资换了,这算哪门子自愿?还有山里农民抱怨,国库券终于到期了,搭长途汽车到县城去兑换,一打听,好嘛,人家一三五办理,二四六不办,上午办理,下午学习,跑了几趟花的车钱比国库券本息还多,这国库券谁还敢再买?
这里说了国库券的两个问题,一是发行,二是兑付,都闹得大家不高兴。其中还有一个更不高兴的,就是国库券没到期想变现怎么办?
于是,钱贩子或翻山越岭去摆弄农人,或招摇闹市蛊惑市民,以五六折的低价收购国库券。农人市民忍痛割爱,不仅是金融意识问题,还是需求,就缺钱了怎么办,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诱使大家忍痛割爱的不仅有钱贩子,还有企业、机构和单位,于是从个人行为变为组织行为。
在湖南益阳市,1987年6月以来,一些企业收取国库券,推销积压产品,8月下旬达到高潮,有时三四百人手持国库券,围聚在一家工厂大门争先购货,工厂营业有时到晚上9点多,日收券高达2万多元。有的单位还公开贴出告示,以50%~70%的现金折合率,以国库券交易货物。8月下旬,益阳市政府组织了工商、财政、银行等部门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到4家收券销货企业查账,共查获非法收取的国库券10余万元。
1987年10月26日,上海《文汇报》发了个内参,刊登静安营业厅经理黄显贵谈国库券买卖问题。其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在内参上批示:“国库券只有上市流通,才能提高信誉,建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研究这个问题。”
1988年3月,财政部上报了《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试点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是:允许1985年和1986年向个人发行的国库券上市流通交易(向机构发行的怎么办?);交易价格随行就市;必须在国家指定开设的中介机构内进行买卖;国库券交易实行自营买卖和代理买卖两种形式,中介机构应每日公布自营交易价格,不得有行无市;自营买卖中介机构可以取买卖价差,价差幅度最高不得超过所交易国库券总面值的1.5%,代理买卖价格由委托人指定,代理机构向买卖双方收取的手续费,最高不得超过交易国库券总面值的6‰。
1988年4月起先开放了上海、深圳、沈阳、哈尔滨、武汉、重庆和西安7个城市,6月又放了54个大中城市,1991年3月,全国约400个县级市都放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