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第三状态人群
类似的压力,类似的感受,形成了不同的第三状态人群。
1.下岗或失业群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构的改革,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或者破产,都造成了相当数量职工下岗、分流、剥离、失业的情况。下岗或失业后生存压力较大的,集中在传统产业较集中的中小城市,这些城市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再就业的机会更少,因此下岗后的生存问题比较突出。但不管最终能否找到出路,下岗或失业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首先,突然中断或锐减的收入可能使一个本来并不富裕的职工家庭面临绝境;其次,与之伴随的对前途的担忧,被抛弃感和人生的失败感,都是很难对抗的打击。因此,下岗或失业职工是第三状态的高发人群,其经常的表现是心悸、无力、严重失眠、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负疚感和心理的不满、情绪抑郁或暴躁。
2.苦恼的孩子
应试教育的结果,给孩子带来了一系列的烦恼。研究发现,由于前一代的父母多经历过一个教育薄弱的时期,因此有一种无法弥补自身教育不足的遗憾。为此,他们将完美教育的希望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加之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便成了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龙的家长,再加上强调能力和实力的竞争社会,以及应试教育的方式,致使这一代孩子要接受比过去的孩子多得多的“教育”——父母和学校采用“强制”的办法,增加学习强度,延长学习时间,用名目繁多的学习班来填满本来属于孩子自己的课余时间。而这一切的实施却又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你好”,学校和父母都这样说。而孩子们却不理解这种所谓的“爱”。他们身心不堪劳累,便生发出各种怪异的情绪来回报父母。对那些懂事且敏感的孩子而言,他们虽然理解了父母的爱心,但由于自己的能力与父母无边的需求总有距离,以致会生发出“罪恶感”来。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精神问题发生率正在节节上升。“苦恼的孩子”的第三状态大都表现为:孤僻,心情烦躁,学习缺乏效率,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夜晚失眠。
3.问题少年
心理学通常将人生的12~18岁阶段称之为少年期,这个阶段是人生的“断乳期”或“危险期”,说明这个时期的少年可塑性极大。“问题少年”包括很多种,如早恋、早孕、出走、小偷小摸、吸毒、少年团伙犯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