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克服逃避现实的心理。父母经常有意无意地与孩子“合谋”,拒绝承认某些令人痛苦的事情,甚至是面对不可辩驳的事实也会如此,有些人更像鸵鸟,总是把头埋进沙子里。其主观目的是免于身心受到伤害。岂不知,这种做法往往是自欺欺人,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脆弱心理。作为一个人,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一方面受制于逃避现实的心理,另一方面却得益于理性思维。如果真想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我们就必须学会帮助孩子面对现实的理性思维。
帮助孩子直面现实。自我欺骗的对立面是现实的思考,按照事物的真实样子认识它,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和决定。但许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因而没能教会孩子这方面的情商技能,甚至反而教得孩子不能面对现实。父母总想保护孩子不受残酷现实的影响,结果却更加强化了孩子的逃避心理。因此,不管现实有多么痛苦,都要帮助孩子正视、面对现实。当父母向孩子们解释事实,教他们处理问题时,他们就已经明白了一点:父母有能力来面对和应付哪怕是最困难的处境。这就等于无声地告诉他们:你也能做到。因此,父母不要掩盖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要掩盖自己的错误;不要害怕告诉孩子真相。
培养孩子面对现实的勇气。为了培养孩子面对现实的勇气,父母必须做到诚实可信。一味地庇护孩子,使他们免受生活中的不顺利和无法避免的痛苦,对他们是没有好处的。要想让孩子能现实地思考,让他们诚实正直,唯一的办法是花时间与他们交谈。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编故事、讲故事,是让孩子们明白现实思考的最重要、最简便有效的方式,孩子们能从有益的故事中学到人们是如何现实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心理学家建议父母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编些有益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和孩子有共同的特点,在故事中能现实地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感情,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讲故事的办法主要用在3~10岁孩子的身上,这时他们喜欢听大人讲故事。但讲故事时应该注意:选择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时间;选择孩子兴趣范围内的故事;故事应充满戏剧色彩;讲故事时应热情洋溢,并频繁地与孩子的目光接触;鼓励孩子打断你,进行提问或评论;故事结尾时,要用赞赏的语气,让孩子设想故事的结局,以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孩子的乐观主义
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乐观不仅是迷人的性格特征,它也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的免疫力。乐观的人不易患忧郁症,而且身体比悲观者更健康。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性,也是可以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