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与悲观的区别。为了让孩子变得乐观,必须首先区分乐观和悲观的思想。乐观与悲观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能不断发生的),而且是普遍的(总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发生)。他们能努力促使好事情发生,而一旦不利的事情发生了他们也能视为暂时的,不具有普遍性的,对其发生的原因也能采取乐观现实的态度。而悲观主义者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好事只是靠碰运气,偶然发生的,坏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也常犯错误,或者每件事都责怪自己,或者全都委过于他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母认同孩子的悲观想法,就会加重孩子的悲观情绪。
乐观性格是可以培养的。孩子能否养成乐观的性格,关键在于父母是否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父母要充当孩子的表率,为了孩子养成乐观的品性,父母必须首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由于诸方面的原因,如今一代孩子比以前的任何一代都更容易悲观。这使得如今的孩子更加经受不起诸如忧郁症、学习成绩差、朋友少甚至身体疾病的打击,因此必须牢记:孩子们可以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从而能更有效地对付忧郁症等身心疾病;只有通过现实的思考,经历过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挑战后才能养成乐观性格;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必须乐观一些,因为孩子最容易学到父母的言行。
3.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往往误认为孩子遇到的问题越少,才越幸福,越成功。因而难以理解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自己解决问题,以及问题解决以后那样的欣然与满足,好像问题越多他们越高兴。一群几岁的孩子在院子里搭个城堡,不厌其烦地做计划,找纸板、木片、绳子、石块等,寻找任何可以完成他们的建筑奇想的材料。他们会忘记吃饭,不顾刮风下雨,即使搭成以后,得不到父母的赞扬,他们也全然不顾。实际上,解决搭城堡中遇到的困难,更让孩子们感到满意和兴奋,而城堡搭得好坏,却是无关紧要的。不少父母有一个误解,认为智商比情商更能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研究与实践证明:社会经历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孩子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更多地决定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