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兴趣引导孩子的成长(1)

名门家训 作者:陶清澈


——孔子母亲的教子之道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孔子能被中国人奉为至圣先师不是上天的情有独钟,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蛛丝马迹,在为数不多的记载当中去寻找孔子的成长历程吧。孔子本是成汤后裔,经过武王伐纣,为避华国内乱,孔子的先人从宋国逃到鲁国,就此世居曲阜。他的父亲叔梁纥娶妻无子;复又娶妾,生一愚鲁跛足之子,名孟皮,字伯尼;后又娶颜征在,生下孔子。

这就引出了我们要谈论的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不凡的母亲——颜征在。

无论传说中孔子的出生是多么不平凡,但是从他的成长史来看,他的母亲颜征在的的确确是个不凡的女性。传说孔子天资聪颖,父母教孔子学习说话,孔子一遍即会,永远不忘。父亲叔梁纥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的确给颜征在母子带来了巨大的不幸。孤儿寡母被迫离开孔家搬回曲阜故里居住。这时候,孔子的教育重任就完全落在了母亲颜征在的身上。然而,孔子就是在这样一位母亲的手中造就的。

颜征在深谙学习的最好导师是兴趣。于是,她就用兴趣来激发孔子的学习热情。由于孔子住的地方与宗府相离不远,每次遇到祭礼,颜征在都会想办法让孔子前往参观。所以,孔子自小就对祭礼很熟悉,并学会了自己利用一切可利用之物来模仿祭礼过家家。孔子一个人的独角戏玩得津津有味,始终不厌倦。颜征在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知道自己在这个时候应该助他一臂之力。颜征在先是从语言上有意引导儿子的某种发展方向,于是她笑着说:“你天天戏耍俎豆来消遣,难道想学会了礼制,去做礼官不成?”这句话打开了孔子幼小的心灵之窗,使他萌发了想要学习的强烈欲望。

细究起来,颜征在的教学理念简直是先进了两千年。颜征在很害怕孔子在学习之前很渴望,学习后又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她故意放出话来:真正做了学生就不可以再贪玩了。这既让孔子没有了偷懒的退路,又激起了孔子对学习的向往。在这个基础上,颜征在又在教学工具的使用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上狠下工夫,利用一些手头可用的工具,从感性上加深认识。并且,颜征在一次性教给孔子的学习内容并不多,孔子总是在轻轻松松中就感觉自己把母亲教给的东西全掌握了,而且还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这就完成了一种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在母亲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孔子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颜征在已经感到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儿子的学习需求。于是,颜征在向父亲颜襄求助。这又引出孔子家教中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孔子的外祖父颜襄。颜襄是当时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非常喜欢这个天资聪颖、好学不倦的外孙,于是收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位弟子,倾尽自己的才学教授他,并从大处引导他:“人活在世上,如果将来能出仕,居高位,掌国政,应当远宗尧舜的道理,近守文武的法则,顺着天时,察看地利。小则可以教民安乐,大则可以平治天下,自可是顶天立地的大圣人。”由此,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完全确立起来。可以说,是良好的家教使得一个大圣人的思想雏形在孔子少年时就具备了。

名门家训析要: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像他们期望的那样呢?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学习没有一点激情的时候,看到孩子面对作业抓耳挠腮的时候,父母们都有怎样的想法呢?无论父母怎样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孩子就是没有学习的热情,毛病出在哪儿呢?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自己的孩子表现出如此的举动呢?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呢?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对孩子的个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影响着孩子对今后学习方向和职业的选择。孩子的兴趣越广泛,他的眼界就越开阔,对某些学科就越能理解得全面和透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