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先生得了病,头痛、背痛、茶饭无味、精神不振。他看了很多医生,也吃了很多药,就是不管用。这天,他听说来了一位名医,就去看病。名医诊断后,给他开了一张方子,让老先生去按方抓药。老先生来到药铺,给卖药的师傅递上方子。师傅接过方子一看,哈哈大笑,说:“这方子是治妇科病的,药方肯定开错了。”老先生赶忙回去找那位名医,但遗憾的是名医出门了,说要一个多月才能回来。无奈之下,老先生只好揣起方子回家。
回家的路上,他想,这样的医生也称得上“名医”?竟然诊断自己得了“月经失调”,想着想着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以后,每当想起这件事,老先生就忍不住要笑。他把这件事说给家人和朋友听,大家也都忍不住要大笑一场。一个月后,老先生去找医生,笑呵呵地告诉医生方子开错了。医生此时笑着说,这是他故意开错的。
老先生是肝气郁结,然后引起精神抑郁及其他病症。而笑,则是他给老先生开的“特效方”。老先生这才恍然大悟——这一个月,老先生光顾笑了,什么药也没吃,身体却好了。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一阵爽朗的笑,犹如满室黄金一样引人注目。”快乐是健康生活的首要条件,没有快乐,生活将像一口枯井;而拥有快乐,生活将会像一杯加了鲜奶和方糖的咖啡,浓郁而香甜。
但世界上确实没有一个人能拥有绝对的快乐。正如萧伯纳所讽刺的那样,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然而,我们可以凭借动脑筋和下决心来利用大部分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痛快的琐碎小事和环境,从而使我们得到快乐。我们对小事那种烦恼、挫折、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
我们做这种“不快乐的练习”时间一长,也就成了一种习惯反应。其实,这种习惯性的不快乐反应大多起因于我们自以为有损自尊心的某种事情。一个司机无缘无故地向他人按喇叭,我们谈话时有人肆意插嘴,我们以为某人该来帮忙他却没有来,等等。甚至一些非个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认为是伤害了我们的自尊心而引起我们的反应:我们要乘的公共汽车不得已而来迟了,我们要打高尔夫球时偏偏下雨了,我们急着上飞机时交通忽然堵塞了,等等。我们的反应是愤怒、沮丧、自怜,换句话说:不快乐!
R.L.史蒂文森说过:“快乐的习惯使一个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条件的支配。”我们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要让快乐成为自己人生中的一个习惯。养成快乐的习惯,你就变成一个主人而不再是奴隶。要养成快乐的习惯,下面两点可以参考:
——找出你最快乐的事,然后尽量增加快乐的事
——找出你最不快乐的事,然后尽量减少不快乐的事
想获得快乐和幸福,就需要留在快乐和幸福的事情上。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你的目光会集中在哪里?如果你把目光都集中在痛苦、烦恼上,生命就会黯然失色;如果你把目光都转移到快乐之中,你将会得到幸福。是美好、快乐的人生,还是痛苦、忧伤的人生,从某种角度讲,往往取决于不同的思维模式。
为什么只想到会出现的烦恼呢?把值得快乐的理由一一写下来,这样就可以引导我们快速走出忧虑和烦恼的迷宫。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发现上天给予你的幸事的清单要比你的倒霉事的清单长得多。能让你觉得快乐的事,就多多去做,少花时间在其他事上。容易让你觉得不快乐的事,就减少。这是开启快乐一天的钥匙吗?试试就知道了。
让自己变快乐一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再不快乐——你以为自己不能控制,其实你可以,只要避开那些你知道一定会使你不快乐的情况。对于那些非常不能让你感到快乐的活动,请想一些办法让你稍微喜欢这些活动一点——方法行得通最好,如果行不通,就想想该如何避开这些情形。
史密斯索尼安学院的艾尔默·盖茨教授是美国最有名的发明家和公认的天才。他每天练习“唤醒愉悦观念和记忆”,认为这样做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他说,如果一个人想改善自己,那就让他保留住那些偶然出现的宽容和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像练习哑铃一样有规律地进行练习。让他逐渐增加这种心理运动的时间,一个月之后,他就会发现内心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他的行动和思想也会体现出这种变化。
“心里最好常存快乐,如此就能防止百病,延长寿命。”这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的。选择快乐吧,不要让冰霜结在你的脸上,这也是所有人应该有的对于人生的态度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