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告别炊烟

江南味道:每个人心中的枕水故乡 作者:诸荣会


中国的任何一本田园诗集该都是用那如丝如缕的炊烟装订的吧!中国乡村的缕缕炊烟,从《诗经》的“国风”中袅袅升起,弥漫了中国的田园诗史。然而,时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已开始告别炊烟,告别那升起过无穷诗意的炊烟了。

不久前的一天,我回故乡探亲。当粉墙青瓦的故乡出现在眼前时,正该是炊烟袅袅的时刻,然而却不见一丝一缕的炊烟从村里升起,当时一阵难言之情掠过心头。我在乡村长大,我知道那袅袅炊烟在中国农民心中的分量——他们每日开门的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何以把“柴”和“米”排在前头?因为二者或缺其一,便没有了炊烟,没有了起码的温饱。中国乡村的缕缕炊烟呵,是中国农民因温饱而告慰上苍的一炷炷高香!我爷爷是一位标准的中国农民,为了自家烟囱里的那一炷炊烟,在土地上劳作了一生,最后是在那个“墟里上孤烟”的吃食堂的年代里去世的。他临终留下遗言,要子孙把他葬到村前的小山坡上,他要看着自家的屋顶上日日炊烟缭绕。然而在我的记忆里,一年一年,我家烟囱里的那一缕炊烟升起得总十分艰难。童年时每到春天,地里青黄不接,家里不要说无米下锅是常事,单说那些柴火也总是不够烧。为了升起我家烟囱里的那一缕炊烟,母亲每天从队里收工后,还要到村后的山坡上挖草根,我放学后也去帮忙。借着夕阳的余晖,我把母亲用锄头刨出的草垡子一块块敲碎,敲打出一把把白色的茅草根,也敲打出我人生中关于炊烟和温饱的永久记忆……

二十多年后,眼前故乡又不见炊烟升起,回到家里,年逾花甲的老母告诉我,那是因为村里办起了造纸厂,稻草和麦秸都卖给厂里了——现在家家都用上了液化气和电饭煲。她还用激动的语气说:“没想到‘钻’了一辈子灶塘,临了还赶上了这样的好日子!”原来烧草根的日子已随着故乡的最后一缕炊烟永远地飘散了。今天的日子岂止母亲高兴!记得我为了让母亲少“钻”灶塘,大学毕业工作后,曾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只煤炉和半年的“计划煤”,从百里之远的县城送回家去。母亲曾为此而着实高兴过,但最终这还是没能让母亲少“钻”灶塘,我家的温饱依然要靠我家烟囱里的炊烟日日升起。母亲说:“烧煤炉,庄稼人赔不起这个工夫。”我后来在城里成了家,用上了液化气和电饭煲,也曾想为母亲买上一套送去,但妻子说:“气用完了你要妈上哪儿去充?用电饭煲妈舍得电费吗?”我想想也是,只得作罢。

没想到母亲今天终于用上了与城里人家一样的灶具——故乡终于用勤劳告别了世世代代象征温饱的炊烟。我心中的高兴和欣慰并不亚于母亲。此时,我又想起了爷爷,如果他真的在天有灵,他可曾在村前的山坡上与故乡的最后一缕炊烟挥手告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