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京城洋人惊恐,急调洋兵护使馆(1)

帝制的终结(上):甲午之殇 作者:胡为雄


京城洋人惊恐,急调洋兵护使馆

义和团的浩大气势和专与洋人作对,吓坏了外国传教士。5月中旬,在京城的法国主教樊国梁为此焦躁不安。他急忙向法国公使毕盛致信,说:“北京四周受围,拳众已日渐逼近。义和团是要消灭欧洲人,这一目的已经明白无误地写在他们的旗帜上。最大的不幸将要来临,我们已处于和1870年天津惨案前夕同样的险境,请派一支由四五十名水兵组成的海军陆战队前来北京西什库教堂,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毕盛见信大惊,连忙将樊国梁的信交与任各国驻华首席公使的西班牙公使葛洛干,葛洛干即将该信在各国公使中传阅。樊国梁在北京传教三十余年,同中国朝野人士多有接触,是个有广泛情报来源的人物。他的呼救信引起各国公使的强烈不安。

5月20日下午,葛洛干应毕盛的请求,召集驻京公使团会议讨论形势和对策。由于事关重大,英、美、俄、法、德、意、奥、西、葡、比、日十一国使节全都出席了。会上,毕盛首先呼请各国公使高度重视樊国梁对形势的估计,说义和团正在威胁着住在北京的所有外国人。他建议直接调兵前来保护使馆和教堂,并联合照会清廷,要求对义和团采取有力的屠杀政策。俄国公使格尔思对毕盛的提议极力支持,赞同调军队到北京。他说:“几天前,当我见到樊国梁主教的信时,我就深感不安,立即向沙皇陛下去了电报,请求国内派遣载有陆战队的军舰到秦皇岛待命。”可是,英国公使窦纳乐却反对调军队的主张,他认为樊国梁主教把前途看得过分悲观和暗淡,是受了中国教徒对义和团恐惧情绪的影响。窦纳乐以平静的口气说:“不可马上调动军队,以免激怒已经愤懑的中国人,以免进一步促进清廷中排外分子的结成一气。我们应该做的,是联合照会清廷。是气候的干旱大大助长了农村地区的动乱,助长了团民对洋人的仇恨。但愿下几天大雨,使长期持续的干旱得到解除。”窦纳乐的这番话得到了多数公使支持。德国公使克林德说:“我们应按中国人先礼后兵的办法行事,先照会清廷。如果总理衙门对照会不作令人满意的答复,不能根据各国使节的要求采取措施,就应采取一些共同行动对清廷施加压力。有效的办法不是调来少量军队保护使馆和教堂,而是在山海关附近集中军舰,必要时派兵登陆,为保护各国进军北京。”经过一番讨论后,十一国公使团会议通过了联合照会的条件,决定如果清廷五天内不对照会作出满意的答复,就提请各自政府批准调动军队登陆或组织海军示威。

第二天早上,葛洛干代表十一国公使将联合照会交给总理衙门,并限定五天内必须答复。总理衙门大臣、庆亲王奕匡见了十分惊恐。只见那照会要求:清廷须下令将继续活动的拳民及其首领一并正法,凡给拳民提供住房和集会场所者一并收监,纵容、帮助和指点拳民的人尽数诛戮,玩忽职守、拘办拳民不力的官员概行惩处,并将镇压拳民的如上措施布告北京、直隶和北方其他各省。奕匡读罢这照会,连忙上奏慈禧太后,请旨定夺。

但一连四天过去了,奕匡却未候到慈禧太后的懿旨。他只好在限期的最后一天答复各国公使:“总理衙门正在奏请朝廷发布一道更严厉的镇压义和团的上谕,此与各国并无分歧,以往之各措施,亦证明与各国使节的要求完全一致。”然而各国公使对奕匡的答复很不满意,并指责总理衙门没有告诉即将发布的上谕的内容。

5月26日晚,葛洛干再次召开公使团会议讨论局势。一开场,法国公使毕盛就断言北京即将爆发一场危及所有欧洲人的严重骚乱,他建议各国使节应调来足够数量的卫队,以防止发生暴动。德国公使克林德这时也表示完全同意毕盛的看法,他还说:“陆战队登陆的方案已不足应付形势,列强更积极干涉的时机业已到来。”其他公使尽管对毕盛所预言的危险将信将疑,但都同意积极干涉,并议定由英国公使窦纳乐和俄国公使格尔思去同庆亲王会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