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最具影响力。用心的妈妈,从孩子小时候起便尽到抚养义务,绝不会过早地推卸责任。她不仅照顾好孩子的一日三餐,而且着力培养孩子的性格、习惯,引导其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相反,如果妈妈不够用心,孩子离开了父母,为所欲为,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克服起来就非常困难了。在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时候,妈妈应像孟母那样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一天一天地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让孩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让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心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少走弯路。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家庭是相辅相成的,父母为孩子着想,老师也是一心一意地为学生着想。虽然有时候家长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这也是孩子的一面之词,导致家长多从自己孩子的角度考虑。在家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妈妈。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观念,其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最信赖父母,当孩子的心里产生不满情绪时,父母的观点最具影响力。所以,在孩子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父母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几年前,我的孩子上初中。初中与小学相比,作业量增加了很多。一次,儿子放学回来,气呼呼地把书包一扔,说:“你看数学老师那样儿!一到自习课就来了,什么作业都做不成。他讲的那些题,我们都会了,还一遍一遍地讲,烦死人了!我们真是怕了他了!”
可以看出,自习课被占,孩子非常反感。但是,做老师的都知道,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尽相同。他说他们都会了,未必是真的,既然老师来讲,肯定是从作业中发现了问题,需要讲。更重要的是,老师肯定是好意。但是,孩子既然心情不好,需要发泄,也没必要阻拦,就让他说好了。
我抱着理解与同情的态度,认真地听着,任凭他气鼓鼓地把话说完。
孩子就是孩子,不一会儿,气全消了,吃饭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教育心理学上说,人在饥饿的时候,会引发不良情绪,所以,等孩子说完了,吃饱了,心情便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正要坐下来看电视时,我笑着说:“这老师真傻!上完了自己的课为什么还去教室?备课、教研、阅作业,多少事呀?自习时间还去讲课,多累呀!不要命了?又没人给加班费!”
孩子会意地笑了。他曾经发过牢骚,有的老师上完课就走,自习课从来不辅导,不会做题的时候只能和同学商量。
我接着说:“据说他是年级主任,上一届中考,他们班七个学生数学满分,是真的吗?”
“是,校长说的。”
“儿子,你的听课效率很高,但是全班六十四个人呢!也许有的同学还不会。负责任的老师肯定不希望落下一个学生,你会了,再多听几遍也没坏处,指不定哪一天,老师讲的正好是你不会的,其他同学也陪着你听呢。”
对我的观点,孩子表示肯定。
“我们经常听老师说陈浩(一个三好学生)有涵养,遇事不急躁,咱们不妨在数学课上修炼一下自己,向陈浩学习,做一个有涵养的中学生。”
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因为老师占自习课发过牢骚,并且对老师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越来越尊重。
初中毕业之后,每当大家提到老师,孩子就说,从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看,数学老师是最让他敬佩的老师。
我是一个善于聆听并善解人意的妈妈,孩子有什么事都愿意同我讲。我认为,孩子诉说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辨析的过程,这个过程,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再次分析和思考的机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么做好,怎么做不好。他对这些都会重新去认识。所以,作为妈妈,我就是他最理想的倾诉对象,妈妈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说下去,并且一直说下去。
最不可取的是,有些妈妈过于“聪明”,不等孩子说完,就开始说教、训斥,甚至责备。很多孩子在青春期不与家长交流,就是因为小时候经常遭到训斥。所以,妈妈要珍惜孩子的这种需求,保护孩子倾诉的需要。孩子经常把心中的疑虑说出来,才有利于形成阳光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