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把孩子看得越金贵,就越要重视对他的教育(1)

妈妈不生气 孩子很争气 作者:闫江敏


孩子不高兴,全家束手无策!这在高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有些高中的孩子,自认为比家长懂得多。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在他们那里都变成了唠叨。所以他们不愿和家长交流,回到家里把脸一沉,保持沉默,水泼不进,针扎不透。

把孩子看得越金贵,就越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要让他做一个不断为家庭为社会带来快乐的孩子。让他体会到,能为爸爸妈妈带来快乐才是他最大的快乐。否则,当你真正需要他时,他却置若罔闻,无动于衷,这对孩子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家长会上,一位妈妈恳请老师们多关照他的孩子。她说,“孩子在家里不让家长过问他的学习,一提学习,就说家长给他制造压力,就不高兴。可是,我们不管他,他自己永远也不去看书,我们看着干着急。”

目前,在普通高中,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老师们每天关注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是特别懒,二是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比如,打扫卫生,他不想干,就在那儿站着,同学们叫他,就不高兴,甚至一到大扫除,他就去操场躲着。他不想受任何纪律约束,把自己置身于纪律之外。比如,期中考试,为了保证考试期间走廊内保持安静,学校规定,不许学生提前交卷,这些学生就偏偏要挑战这项制度,每一场都要找理由外出。一次,一个男生重感冒,咽炎、鼻窦炎非常严重,不到一个小时,面巾纸用了三包。他确实需要去卫生间洗手,老师看在眼里,让孩子清理一下。就这么件事,专心致志答卷的同学没有丝毫察觉,也不会受到影响,可是那几个懒孩子,一个接一个地举手,要去擦鼻涕。老师说,没有特殊情况不能离开考场,他们马上说:“怎么他就可以?”

拿着无知当个性。他们特别善于从学校的制度和老师的言行中找漏洞、钻空子。这样的孩子,智商绝对没问题,就是放着正道不走,专找邪路。在他们眼里,敢于挑战学校的纪律就是一种胆量,并为此沾沾自喜。这种现象不是一天形成的,从小到大,家长的责任无法推卸。

同学病了,他看在眼里,不是同情,而是和他攀比。这样的孩子,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甚至连父母病了,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一位妈妈说:“我感冒了,高烧不退,浑身没劲儿,他爸爸不在家,我躺在沙发上等孩子回来。我真希望孩子回来后,给我倒口水,做一点饭吃,哪怕是方便面!可是,孩子回到家里,却说:‘同学等着我打球呢,你不舒服,我就在外面吃饭吧,你就别管我了。’”

妈妈病了,很好呀,不用妈妈管了,这就是给妈妈的回报!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如何立足?高中的学生,他连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都搞不清,还能把学习搞好?

《弟子规》告诫我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高中的孩子,连“孝”都不懂,还“学”什么“文”?这应该是教育的悲哀,家庭教育应该负主要责任。可是,多少家长仍然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教育?

有的家长说:“家里就这一个孩子,也没有多少家务需要孩子做,孩子需要什么,只要能满足就会尽量满足,没有想得太多,更想不到妈妈病了他会无动于衷。”

每个家庭就这一个孩子,父母甚至祖父母的视线都盯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开始,他的喜怒哀乐牵动着每位长辈的心。孩子病了,全家人围着孩子转,可是,他长大了,却不知道照顾别人。

家长看到孩子不高兴了,就会动动脑筋,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了?怎么让孩子高兴起来呀?孩子却不考虑家长。这与父母从小对孩子的要求有关。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小孩的心眼是直的,不让他管他就不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