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别把“聪明”挂在嘴上,这会误了孩子(1)

妈妈不生气 孩子很争气 作者:闫江敏


“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学习”,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有的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就这样说,孩子也沾沾自喜。

家长们不知道,对过分贪玩的孩子而言,这句话的负面影响相当大。

高一的王帅是个活跃分子,刚入学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同学,看上去很机灵,但是上课随心所欲,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自习课上,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什么事都能沾上他。他的初中同学对班主任讲:“他上课不捣乱就不错了。在初中的时候,他都是一边上课一边投纸条。他很聪明,不听也能学会。”

他的班主任郝老师对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他能够沉下心来用于学习的时间太少了,初中的基础知识也支离破碎。一旦遇到了知识盲点,他不是积极补救而是找借口,经常用同一句话搪塞老师,“初中没学过”。如果谁夸他聪明,他就沾沾自喜,格外高兴。

他没有写作业的习惯,考试成绩一般,老师们找他谈话,他总是说:“这些我都会,就是没考好。”

老师们认为,如果能够改变他的不良习惯,将他的“聪明才智”用到学习上来,他肯定会大有长进。

郝老师特别负责任,把他叫到办公室,看着他写作业,结果发现,即使是当天讲的内容,他也只能做对50%。分析原因,许多错误都是对定义定理的不求甚解造成的。

郝老师用激将法,沉着脸一字一句地说:“我认为你不聪明。聪明的孩子做事都会找捷径,而目前考入理想的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捷径。你却不知道利用高考这个大好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我看来,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要知道,学生要想证明自己的实力,要靠成绩说话!你就不敢去和杨朔比,你害怕天天学习赶不上人家会丢面子,所以你宁可不学。其实,你就是学也很难取得杨朔那样的成绩,不信你试试!”

郝老师的激将法和全体老师的苦口婆心,再加上家长的通力合作,终于把他拉上了学习的轨道。但最终他高考的成绩与那些自始至终都扎扎实实的同学相比,还是差了很多。他自己也是悔之莫及。

这还是好的,老师们没有枉费心机。但是,还有很多孩子,上到高中已是铁板一块,雷打不动。这些孩子对待任何事情都是浅尝辄止,甚至根本不尝,即便是对老师苦口婆心的谈话,也无不如此。“聪明”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小聪明!

有时,我们不得不慨叹,到了高中,对某些学生而言,教育真的不是万能的,更多的时候是看孩子的定力,以及父母教育的影响力。

从小到大形成的习惯,高中三年再不改变,高考必然失败。试想,在高考的跑道上参赛的,有多少是基础扎实、习惯优良、性格坚定、一丝不苟的高才生?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左摇右晃,走走停停,怎么能取胜呢!

多少孩子从小就很聪明,最终却放弃了学习;多少孩子在自我解嘲:不是咱学不会,就是不想学。多少家长慨叹: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学习。

聪明一旦变成了“小聪明”,在高中阶段便很难取得好成绩。很多孩子在初中成绩很优秀,人也很“聪明”,可高中就一落千丈,这内在是有原因的。

高中的知识深广度骤增,起初不懂、不会是正常的。可是,“小聪明”的孩子没有请教别人的习惯,没有刻苦钻研的毅力,相反,却因强烈的虚荣心而放不下架子,不懂不会也不问。他已被“聪明”所累,不肯暴露自己学习中的困难。他宁可承认自己就是不想学习,也不愿意丢掉“聪明”这一美名!

可是这些“聪明”的孩子不会甘于寂寞,如果找不到展示自己正面能力的好办法,他就会从负面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他要保住“聪明”这一美誉。即便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他也要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要让老师知道,“他确实很聪明”。

当这些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常常会说:“这孩子本来很聪明,就是不学习。”听到这话,这些孩子特别高兴,心里丝毫没有忏悔的意思。

有时,跟家长、老师三方会谈之后,他也会立大志、表决心,然而,不久家长就会发现,三分钟热度过后,他又恢复了原状。因为他丢掉的东西太多了,高中的课程不是说赶就能赶上的。当他真正投入进去发现困难重重之后,便选择了放弃。

坚强的意志是在一节课又一节课,一道难题接着另一道难题中历练出来的。这种孩子抱着自以为的“聪明”,放弃了一次次的磨砺,丧失了塑造坚强意志品质的机会。而高考的大门要历经三年时间才会敞开,三年之中,多少人在狂奔,他被落在后面是很正常的。

更可悲的是,这些“特别聪明”的孩子,有时候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导,不良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丝毫不肯改变。这些孩子背着“聪明”的美誉,却在选拔性考试中失利。所以,我认为,“聪明”二字有时候真的很误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