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惯子如害子,懒惰是学习的大敌(2)

妈妈不生气 孩子很争气 作者:闫江敏


许多人抱怨,孩子成年了,一点眼力见儿都没有,甚至看不出眉高眼低。试想,从小到大,有人让他看过吗?他关心过父母为什么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吗?他想过怎么做大人会高兴,怎么做大人会不高兴吗?

从小就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大家都看他的脸色行事,等他长大了,也只会以自己为中心,不会为别人着想。许多学生对待学习也是这样,我不高兴学就不学,我不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高兴就行了。我来到学校,老师就是为我服务的,我学与不学,老师不能强迫。

所以,当家长、老师因为他的学习着急的时候,他反而非常逆反。你越着急,他越逆反!多少孩子的中学时代就是在叛逆中度过的啊,家长们应该引以为戒。

虽然爱孩子是自发自愿的,怎么做都不过分,但是,一定要提防孩子滋生懒惰思想,养成懒惰的习性。如果家长们能够看到教室里的孩子有多懒,不知是不是会考虑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语文课,课桌上摆的是地理书,数学课假装要学政治。只要老师不到他跟前单独提示,他就好好坐着。如果老师过来,他就借口不想学这一科。其实,他就是在桌子上放一本书,几乎一天都不动。对于那些经常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家长要翻翻他的书,看有没有学习的迹象。

这些学生,大脑根本不在课堂上,老师讲的课也进不到他们的耳朵中去。即便老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也只蹦两个字:“不会。”不耐烦的心理溢于言表。有同学提示,他都觉得多余。如果老师问多了,他反而不高兴了。

课下单独谈话,他更是一言不发。他不希望老师关注他,只要每天到点坐在那儿,到点离开即可,就是那种“闭上眼睛就睡,张开嘴巴就喝”的状态。

每次开家长会,老师们都会特意与这些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寻找孩子的坏习惯形成的根源,探索解决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也不让说。人只有通过做最有意义的事,才能变成有用的人。孩子也一样,培养一个什么都不做的孩子,孩子不一定有幸福感。

正值青春年少,对什么都无动于衷,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就这样荒废了,实在可惜!

做老师的很难看得下去。所以在课余时间,老师们经常寻找机会接近这些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效果甚微。小学和初中的底子太差,根本就不会学习,家长们不惜高额的借读费把孩子送到高中,但是九年来形成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他拒绝改变。

劳动教育的缺乏,导致了90后的孩子劳动意识的淡漠,什么都不用做,导致了什么都不用想。不做不想,什么都不会,就形成了习惯,学习也不例外。

在学校里,老师们都有同感,手勤的学生心也勤,学习好的孩子劳动也积极。同样是做值日,勤快的学生做得既快又干净,懒惰的学生笨手笨脚,拖拖拉拉,耗费了时间,也做不好。

可是不学习不干活他快乐吗?相反,他整天闷闷不乐。他干什么都不情愿,干什么都委屈。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改变懒惰的习惯呢?

懒惰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学校的力量更是微不足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家长还是以“只要好好学习,什么都不用管”来迁就他,他永远不会真正如你所愿。

在美国,许多中学实行了学分制,修满学分就能取得毕业证,时间不限。如果学生不想上学,可以先休学,外出打工,想上学了,再继续学习。

我国的中学教育目前不是这个样子,但是,却存在一些大胆开放的家长。看看下面这位父亲是如何培养儿子的吧。

孩子上初三了,仍然不知道抓紧时间。爸爸曾多次从教室的窗外观察孩子的上课情况,并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无济于事。中考过后,爸爸与孩子商量:“你长大了,也长本事了,既然觉得读书意义不大,就不要读了,自己想办法谋生吧。就选自己喜欢的事做,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

孩子去工地做过小工,去理发店做过学徒,和同学一起练过地摊。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爸爸多次有意无意地去看孩子,请孩子吃顿饭,让孩子去看看上大学的表哥。

有时候看孩子很累,或者工资不能兑现,爸爸就给予孩子极大的安慰,并告诉孩子:“爸爸知道你很累,因为爸爸也是这样过来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好好干吧!”

有时候,爸爸也会说:“你现在还小呢,趁着年轻,学什么都来得及,只要肯动脑筋。”

一年过去了,又到了暑假,孩子突然回来央求爸爸,一定要想办法为他找一所高中,他要读书,要考大学,并保证一定好好学习。

整个暑期,孩子找出初三用过的所有资料,一头扎进书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