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间教室,同样的老师上课,提出同样的要求,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采取不同的行动,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
新生入学第一节课,胡老师要求学生放学以后把初中化学课本找出来,下一节课要用,在不同的班就有不同的反应。在实验班(快班),没有疑问,老师布置下去就行了;而在普通班(慢班)就不一样,老师话音刚落,就有学生高声喊叫:“上高中了还让我们找初中的课本干什么?”
“我早扔了。”
“老师,可以不找吗?”
胡老师说:“为了做好初高中之间的衔接,大家想想办法,做到人手一册。”
第二天,快班的学生都带齐了,上课得心应手,慢班的学生就有不带的。
这看上去是一种现象,但实质上是一种习惯。
前一种学生,经常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尝到过甜头,做事不会讲条件。后一种同学,遇事总想偷懒、钻空子,爱讲条件,能推就推。不同的习惯,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成绩分化严重。许多孩子成绩差并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学不学的问题。学生有思想,有创新意识,敢于质疑,是好事。但是,对老师的要求,或打折扣,或提出反对意见,或不认真执行,对学习非常不利,因为这直接决定着他自己的用心程度。
胡老师让学生找初中课本,意义非同一般。化学与语文、数学不同,学生从初三才开始接触。初三又是升学压力最大的一年,对化学的认识远远不够,相对于学生的阅历而言,高中化学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相反,如果学生找不对路子,将来的学习就会事倍功半。
当时高中第一章讲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如果从初中熟悉的化学反应入手,按化学反应的四大基本类型进行分类,就会发现有一类反应不能纳入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进而表明这种分类方式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的分类方法:氧化还原和非氧化还原。初中学过的所有化学反应要么是氧化还原,要么是非氧化还原,只要从定义出发,就可以对初中学过的所有化学反应一一进行判断,这样,既复习了初中学过的基本反应,这些基本反应又给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实实在在的反应面前,去认识新的概念——氧化还原和非氧化还原,对掌握概念的本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学生拿着用过的课本,进一步挖掘知识的内涵,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新的概念,难度自然减轻。如果不看课本,学生仅凭记忆学习,没有视觉冲击,效果肯定不同。
听话的学生,一边看课本,一边领会,不听话的学生,自己骗自己。一个班60多个人,一节课40分钟,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同样的效果。
每一科都是如此。
我自己是老师很清楚,每布置一项任务,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其中的意图往往是学生在执行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的。虚心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甚至老师一张口,对老师的用意便已经心领神会。越是自以为是的学生,越是不动脑筋,只动嘴不动脑,不管老师提出什么要求,他都不假思索地进行质疑,之后也是应付了事。他自始至终都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不会真正体会到那样做的好处,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第一种学生,即便不明白的时候,也会强迫自己先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再认真品味。第二种学生,从小养成了做事讲条件的习惯,从骨子里,他就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所以,改变起来很困难。
甚至每一届都会出现专门与老师对着干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孙佳同学是个男孩子,课上课下对老师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会大打折扣,极力展示他的与众不同。他个性极强,我行我素,经常置学校纪律于不顾,结果全班58人参加高考,只有他的成绩不够建档线。
在一次家访中,我特意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长历程,期望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孙佳的父亲,兄弟姐妹很多,但在孙佳的同辈当中只有他一个男孩,于是,孙佳成了爷爷奶奶眼里的独苗,从小什么事都依着他,孩子犯了错误,爷爷奶奶总是护着,不允许父母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