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和家长对着干。孩子上了初中,父母才发现,孩子的学习也令他们非常失望。有时候,母子之间、父子之间到了敌对的程度,但是,有爷爷奶奶护着,父亲不能动一根指头。
在初中阶段,虽然就读名校,但是孙佳嫌班主任管得太紧,经常闹意见,毕业前班主任实在管不了了,他便开始进网吧,彻夜不归。
虽然中考成绩很差,但他家有钱,有高额的择校费做助推剂,孙佳不费吹灰之力,步入了高中。
有经济支持,不学习也能升学,这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生活上更是随心所欲。和家长发生冲突时,孩子比家长还凶,和妈妈叫板,妈妈只会哭。
在学校,孙佳的维权意识也很强,经常在学生当中宣扬:
“我交了择校费,学校就应该为我服务。”
“老师是服务者,学生是服务对象。”
“迟到早退是我自己的事,学不学也是我自己的事。”
“我想学的时候自然会找老师,我不想学的时候,上课就是不听。”
抱着这样的心态上学,把有限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维权上,还有多少精力用于学习?考试成绩不好完全在意料之中。
现在,在普通中学,这样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多。像文章开头所述,老师提出要求,以前的学生很少提出异议,因为他们知道,老师这样做肯定有老师的道理。现在就不行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服务的对象,学校是服务的,老师是服务生,老师有要求,必须先讲清道理,否则我有权不做。
可是,如果家长也这样认为,甚至有意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孩子不分青红皂白,经常和老师对着干,最后吃亏的还是学生。
虽然教育界一直提倡因材施教,但是一个班六七十人,一个老师教两个班到四个班,甚至更多,一节课40分钟。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高考上线率压在老师的肩上,老师有多少精力去一一应对呢?
最近,我看到了刘庚子的《革新中国教育十二策》,其中的第十一策——中小学改革六条建议的第一条是,“试行小班制,逐步推广。小学每班15~20人,初中每班20~25人,高中每班25~30人。推行快乐教育、人格教育。”
若真能如此,是学生之幸、家长之幸、老师之幸,更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我们翘首以盼。
就目前而言,我个人认为,老师的任务太重,对学生的正面干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切实需要,所以需要家长配合。
好在大多数夫妻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养成的脾气禀性、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所以对孩子的培养,父母更具优势。应尽量从小抓起,适时关注,让孩子少走弯路。
“育善在家,启智在师”,家长必须首先承担起“育善”的责任。“育善”失败,“启智”很难。
孙佳的家长提到,孙佳在初中就不尊重老师,到高中后,情况越来越严重。我个人认为,对此家长要负主要责任。如果家长尊重老师、与老师密切配合,孩子不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家长首先应相信,老师都希望学生好。很少有哪个老师故意刁难学生。如果孩子看不惯老师,或者与老师对着干,家长一定要认真了解情况,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如果老师要求过严,家长要允许孩子倾诉,要认真聆听,从老师关心他和对他负责的角度进行说服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如果任凭孩子与老师闹意见,孩子就没有多少心思用在学习上了。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能否亲其师,除了老师的人格魅力之外,家长的影响最为关键。孩子小时候最信任家长,家长就应该教育孩子,要懂得用心品味老师对学生的爱,感受老师的无私与真情。相反,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老师,对老师的要求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三心二意地执行,甚至讲条件不执行,在全日制教学的今天,学习就很难跟上进度了。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在学校里,有人拾级而上,有人绕开阶梯,自行攀登。前者大智若愚,踏踏实实做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者自作聪明,把聪明的大脑用在了如何与老师讲条件、打折扣、耍贫嘴上,长此以往,吃亏的还是自己。
这两种不同的性格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怎么形成的?如何改变?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子心经
● “育善在家,启智在师”,家长必须首先承担起“育善”的责任。“育善”失败,“启智”很难。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校应逐步提高服务意识没有错,但是,学生是来学知识、学做人的,如果不管什么事都要自作主张,无视老师的要求,会违背上学的初衷。
●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能否亲其师,除了老师的人格魅力之外,家长的影响最为关键。孩子小时候最信任家长,家长就应该教育孩子,要懂得用心品味老师对学生的爱,感受老师的无私与真情。老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在学校里,绕开阶梯,自行攀登,定会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