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相信,感恩之心是孩子快乐的源泉,不论何时何地,多一分感恩,就会多一分力量。相反,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不懂得感恩,就很容易陷入僵局。
张威是一个个性十足、我行我素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在大学任教,他上高中的时候,父母分别评上了教授和副教授,可谓事业有成。可是,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成绩就开始下滑,父母都以工作为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在细微之处照顾孩子。另外,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的观点是,自己从农村考入大学,没有让父母操心,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如果孩子自己争气,也不用大人费心。所以,他们一直坚持让孩子自由发展。
可是,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上进的动力不足,每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吃饭、唱歌、上网,玩得不亦乐乎。父母有时也提醒孩子,考学靠自己,考上什么样的学校就上什么学校,不要后悔。最后,按张威的中考成绩,只能上普通高中。本来父母没有多想,孩子也没有提任何要求,高中开学报到,一切正常。但是,上学后孩子发现,初中的许多同学,有的靠自己的成绩,有的靠父母出的择校费都步入了省重点中学,而他却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上学的心气一下子全没了。可是父母有言在先,他很难张口。他每天闷闷不乐,开始和那些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联系,和他们在一起玩可以找到自信。从此,他晚上去歌厅、网吧,白天昏昏欲睡。老师找他谈话,他心里极不平衡,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没考好才来到这里,对老师的关心不但不感激,反而表现出极大的逆反心理。
后来,因为他问题频发,老师不得不与家长联系。家长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他转学。可是,从普通中学转入重点中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学期后,家长告诉老师,不转了。之后,孩子一句话都不和父母讲,老师找他谈话也一言不发。老师认为,这个时候,如果让孩子最尊敬的亲属出面,让孩子充分释放一下不愉快的心情,借第三者之口缓解亲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可是当老师把这个建议提供给妈妈的时候,妈妈犯难了,因为找不到这样一个人,孩子谁都不服。
老师问:“他的爷爷奶奶呢?”
“都在农村,他不会听他们的。”
“姥姥姥爷呢?”
“他们叫不到跟前去。”
“那么,叔叔姨姨呢?”
“别提了。”
总之,在直系和旁系血亲之中,除了妈妈爸爸之外,找不到孩子尊敬的对象,没有人能帮上忙。高中三年,张威就在和父母的较量中混日子。
我一直在想,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根的,虽然孩子是独生子女,但是,周边还是会有亲人的。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都是宝贵的财富。不管这些亲人有多大年纪,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孩子毕竟是两个家庭的后代,长辈们肯定都疼爱这个孩子,如果妈妈经常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大家多么亲他宠他,并且把长辈的奋斗史讲给孩子听,孩子就会敬重他们,关键时刻就可以发挥作用。在高中这个特殊的时段,父母和孩子已经成为矛盾的对立面,第三人的出现,可以把亲情重新连接在一起。记得,王老师的儿子和妈妈叫板,母子二人各执己见。姥姥说:“你小时候得病了,只要你一哭,妈妈准哭,急得姥爷舅舅姨妈都围着你转。现在大了,怎么还让妈妈着急呢?这世界上,就是妈妈,不肯把儿子带到错路上去!”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来讲就有不同的分量,尤其是孩子敬重的人。如果一家三口成了一个孤立的细胞,孩子也会很孤单。也许将来孩子会明白过来,但是浪费的时光不会再回来。
独生子女时代到来之后,孩子周边的亲人越来越少了。妈妈要有博爱之心,用爱心激发爱心,用亲情传递亲情,给孩子营造一个爱的世界。多一分亲情就会多一分力量,感恩教育需要父母完成。
教子心经
● 孩子心中的亲人越多,幸福指数就会越高,他懂得尊重长辈、孝敬长辈,长辈会更喜欢他、欣赏他,他得到的掌声越多,个人表现就会更优秀,因为他站在了被欣赏的舞台上,心情愉快,自信心强。这种付出和收获的过程,就是幸福的传递过程。
● 孩子心目中敬重的人越多,给他帮助的人就会越多,他受教育的机会也越多。哪怕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了误会,也有人帮助排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得到来自多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经常给孩子讲一讲他的成长故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加深亲人之间的感情。
● 孩子的心目中存有亲情和感激,生活是幸福的。让孩子生长在爱的享受与付出的轮回之中,他的精神家园会更美好。
● 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尊重长辈,敬重长辈,孩子的亲人越多,幸福指数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