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特省心的孩子,其实不用管(2)

妈妈不生气 孩子很争气 作者:闫江敏


孩子上高中后,为了能让孩子继续享受这种愉快的家庭生活,他们不让孩子住学校宿舍,而是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虽然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他宁愿起早贪黑。

为了孩子身体健康,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和孩子一起散散步,玩一些健身器材,讲讲笑话,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

孩子这样的生活,既单纯又幸福,这种温暖与亲情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父母天天和孩子在一起,无话不谈,孩子便不知道什么是陌生感,什么叫代沟。

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心理健康,思想纯粹,有旺盛的精力,再加上学校的正确引导,他怎么会不好好学习呢?

有的父母平时和孩子见面的机会很少,出了问题也不从自身找原因。记得一个学生逃学进网吧,妈妈管不了。老师问学生,你爸爸呢?学生说,不知道,每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他还没回来,早上我走的时候他还没起呢!

这样的家庭生活,还谈什么家庭教育?孩子再聪明也得耽误了。况且教育孩子并非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那么简单,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怎么教育,谈什么,都需要考虑。如果孩子每天都见不到家长,家庭教育从何谈起?没有一个强大的家庭后盾做保障,甚至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证,孩子怎能学好?

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在学校要面对来自同学、老师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交流和指导。一日三餐正是和孩子交流的大好时机。孩子未必每天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可是一旦他需要的时候见不到你,就会造成情感上的缺失。情绪不好的时候得不到排解,和同学或老师发生了摩擦不知道如何处理,他什么也不说,家长什么也不知道,日积月累,一旦影响了学习,这一段的知识就会出现断层,时间一拖,跟不上课程,影响到自信心,厌学情绪随之而来。

经常听家长抱怨,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学习。这不全怪孩子,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问题产生的相关原因。许多学生学习不好,不是智商问题,而是情商问题。

用心的父母感觉孩子特省心,因为父母和孩子心心相印,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好的滋养。只要孩子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父母就会感到很省心。

管是为了不管,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孩子教育中的辩证法。

父母应把对孩子的培养真正放在首位,并且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不管自己在哪里工作,不管工作有多辛苦,不管时间多么紧张,养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有人说,天下没有难教的孩子,但一定要注意,这里说的是“孩子”。青枝发嫩芽的时候很容易造型,一旦枝繁叶茂,就没那么容易。“孩子”时期不抓紧,必然导致“很难教”。

教育学家说:“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位校长。”我钦佩这些好父亲,孩子在他们手里既省心又优秀,这是家庭的幸福,更是社会之福!

但愿更多的孩子能成为父母眼里省心的孩子。

教子心经

● 一日三餐,按时按点,无论自己在哪里,干什么,心里总是装着孩子。无须总提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这会让孩子心烦,默默地关怀与支持,温情地陪伴,胜过任何说教。

● 孩子的教育,不是每天附着耳朵讲大道理,不是出了问题才去解决。定时定点的作息是家庭环境稳定和家庭气氛融洽的必要保障,这其中所饱含的父子亲情是孩子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 家长抱怨孩子不爱学习,其实这不能全怪孩子。学习不好不全是智商的原因,也有情商原因。用心的父母感觉孩子特省心,因为父母和孩子心心相印,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好的滋养。只要孩子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父母就会感到很省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