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包容孩子情绪,不剥夺他的自主权

妈妈不生气 孩子很争气 作者:闫江敏


上学和工作一样,都是艰苦的劳动,都会有疲惫的时候,应该允许孩子有情绪,也要包容孩子闹情绪。要允许孩子有休息的自主权,适当的休息不一定是坏事。

2007年高考,侯老师的女儿以650分考入某重点大学。谈起女儿的教育,她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小学开始就和老师的教育保持高度一致,学习上的事靠学校,家就是一个放松的地方。可以说孩子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出来的,平时做得好,关键时刻就能出成绩。”

她举了一个例子。孩子上高一时,五一放假七天,五月八日全年级统考。但是七天里,她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没有看过一次书。

“我们知道孩子累了,也希望她好好休息一下,不敢打扰她。到七日晚上,要返校了,她说什么也不去上学,央求爸爸跟老师请假。我们不能答应这一无理要求,求助她最尊敬的姥姥,才得以把孩子送到学校。

“出人意料的是,等统考成绩下来,竟然发现这次的成绩是上高中以来的最好成绩,班级第一。

“在此之后,孩子更自信了。”

侯老师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大姐的孩子。也是在高一的后半学期,他突然回到家里,怨气十足,甩出一句:“不上了!”

父母没做任何表示。但两个人暗自商定,要漠然处之。每天照常下地,干活,带他一起干,只字不提学校的事。一个星期过去,孩子突然对妈妈说:“我去上学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研究生毕业了。

两个孩子的共同之处是,都曾七天不看书。两个家庭的共同之处是,在这七天的时间里,家长都没有任何苍白的说教,只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泄的空间。

当远离课本的时候,大脑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整。充分休整之后,所学的知识才得以在大脑皮层消化整理、排列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跳出课本,发展自己的思维,变成自己的能力。而父母的不管,正好给孩子提供了清净的环境,他的“不学了!”是字面上的,而内心深处始终不会停止思考。

实际上,国家规定的双休日、寒暑假,非常科学,让学生有张有弛。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我消化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有的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在孩子的节假日里大做文章。报课外班,请家教,孩子每天就是仰着头,瞪着眼,一遍一遍地听老师讲,听了校内再听校外,甚至不等学校开课就上所谓的“先修班”,学个一知半解,再吃夹生饭。这样下去,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孩子精疲力竭,兴趣荡然无存。

不能主动学,只能等着灌,孩子一旦形成习惯,就会陷入一种被动的接收状态。不动用自己的大脑,老师讲的无法变成自己的。没有节制地给孩子加餐,孩子消化不了。

许多家长说,“老师讲的他都会,但是一考就不行,孩子晕场!”俗话说得好,“教的知识用不上,长的知识用不清”。要给孩子“长知识”的空间。

孩子的时间不是安排得越满越好。给孩子一点“忘记知识”的时间,“忘记知识”就变成了能力。

前几天在学校值班,遇到一名高一新生的家长,恳求学校把孩子分到重点班。她说:“孩子平时成绩很好,这次是没有正常发挥。孩子肯定能跟上重点班的课。中考成绩不好,是因为孩子两星期前就不学了。中考前两周,孩子打电话回来和我们商量,说不在学校住了,要回家复习。我们好说歹说,让她再住一星期再说,到周末又哭着打电话,还是要回来。那么关键的时候,怎么敢让她回来,回来怎么办呀,我们又辅导不了,人家都在跟老师学,这不是等着失败吗?一定要熬到中考!还不错,总算拦住了。后来孩子说,在她们宿舍根本睡不着,大脑一片空白。”

可怜的妈妈,捧着一片爱心,认认真真地犯错误。可怜的孩子,17岁了,关键时刻都不能自己做主。

我想父母应当记住这句话: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不要剥夺孩子对休息的自主权,尤其在关键时刻。

教子心经

● 经过了长时间的苦读之后,孩子也许会产生腻烦情绪。但是,当孩子远离课本的时候,大脑就会得到充分的休整,所学的知识在大脑皮层消化整理、排列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跳出课本,发展自己的思维,变成自己的能力。父母应允许孩子离开课本,给孩子提供清静的环境,而孩子的内心深处始终不会停止对知识、对未来的思考。

● 国家规定的双休日、寒暑假,非常科学,让学生有张有弛。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我消化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运用自己的大脑,老师讲的很难变成自己的,没有节制地给孩子加餐,孩子的消化功能就会失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