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先成人,后成才,孝顺教育第一位

妈妈不生气 孩子很争气 作者:闫江敏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其中爸爸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对那种“小大人”孩子来说。

张老师教学有道,他的儿子也非常优秀,这里的优秀不仅仅指学习。

四年前,老师们一起出游,全团共五个小男孩。当时,张老师的儿子最大,上六年级。一路上,他帮妈妈拎包,组织同伴过马路,进入景点后,把小朋友们聚到一起,寻找他们共同的乐趣。几个橡皮膏药都不再黏着妈妈了,整个旅途中,妈妈们感觉特别轻松,无不称赞张老师教子有方。

我去与张老师交流,虽然他很谦虚,话语也不多,还是让我得到了一些启示。他说:“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干活,他会跟在后面掺和,这是培养孩子的最佳时机。我很早就让孩子上手,从来没有因为孩子做不好就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孩子懂事了,就要求他,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爸爸要干什么了,你就跟着搭手,看爸爸的眼色行事。比如,爸爸要扔垃圾了,你能扔吗?能,你就去扔。爸爸要擦地了,你会擦了吗?会,那你就帮爸爸擦。

“后来,孩子他妈妈身体不太好,我们父子俩就说好了,在家里,不让妈妈干重活;在路上,不让妈妈拎东西。十二岁的孩子,一直是背上背着书包,手里拎着小包,和妈妈一起上楼。

这让我联想到苏联巴甫雷什中学校门屏风上的一则校训,”要爱你的妈妈!“立下该校训的就是该校的创办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写爱人民、爱领袖、爱祖国呢?”教育家回答说:“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问题入手。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

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在他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老师说:“孩子看父母眼色行事,是父母经常训练的结果,已经习惯了。虽然劳动占用了一些时间,然而,孩子的学习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因为他越关心别人,他的心胸就越开阔,人也越聪明。虽然学校有制度,教师的直系亲属升高中可以照顾,但是,他坚持要靠自己的实力入学,最终以600分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

“至于学习方面,我很少过问。我从来不要求他考多少分,考第几名,只是告诉他,只要尽力就行了。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学校的教育足以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将来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现在必须好好学习。

“我还经常跟他说,爸爸不指望你成名成星,你就做好我的儿子就行。父母养你不容易,懂得孝道就行。”

张老师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身教重于言教,责任意识成了孩子一个自然的习惯,做什么事都要和爸爸一样做到最好,学业更不例外。所以,孩子在做了爸爸的乖儿子的同时,学习一定也不会差。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一些高中生的家长,他们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快二十岁的人了,从来没有干过活儿,连自己的袜子都不洗。不干活就去学习,这也不错,可是他们学习也不行!

试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身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德才兼备,“德”居首位,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能独立于各方面的成长之外。

“爸妈养你不容易,要知道孝敬父母”。这话为孩子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直接的、实际的。

给爸爸递条毛巾是孝敬爸爸,给爸爸沏杯茶是孝敬爸爸,帮爸爸分担家务是孝敬爸爸,看爸爸的眼色行事也是孝敬爸爸。只要孩子有了孝心,就会想方设法做让爸爸高兴的事。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是不是孝敬爸爸?考出好成绩,靠自己的实力升学是不是孝敬爸爸?这都是孩子顺势思考的问题。孩子心里有这么明确的目标,生活便既是简单的、具体的,也是充实的。

青少年时期经常和爸爸在一起,这个孩子本身就是幸福的。做爸爸喜欢的事,给爸爸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从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爸爸要干什么了,你就跟着搭把手,看爸爸的眼色行事。”仅这一点,就足以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

爸爸在干什么?怎么做爸爸才会高兴?孩子从小就要动脑筋思考。孩子在小事上善解人意,慢慢就会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

上学了,老师在讲什么?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些孩子也会积极思考,因为他已经习惯于思考了。这个原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应用?他也会认真地思考,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善于思考的品质。

“我从来不要求他考多少分,考第几名。我只是告诉他,只要尽力就行了。”不提目标,又不给孩子施加压力,就看他自己是否尽力了。充分相信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依赖别人。一旦孩子把学习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等不靠。

我特别欣赏张老师的教子方略,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先成人,后成才;不仅仅收获一个孝子,还会为社会培养一个栋梁之才。

教子心经

● 张老师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身教重于言教,责任意识也成了孩子一个自然的习惯,做什么事都要和爸爸一样做到最好,学业更不例外。所以,孩子在做了爸爸的乖儿子同时,学习也不会错。

● 教育孩子从具体的形象问题入手,“要爱你的妈妈!”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很难爱别人。

● 人的思维都受定式的影响,给爸爸递条毛巾是孝敬爸爸,帮爸爸分担家务是孝敬爸爸,看爸爸的眼色行事也是孝敬爸爸。只要孩子有了孝心,就会想方设法做让爸爸高兴的事。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考出好成绩,靠自己的实力升学,都是在孝敬爸爸。这都是孩子顺势思考的问题。孩子心里有这么明确的目标,生活便既是简单的、具体的,也是充实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