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航的父母是做卫浴生意的。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经济条件太差,没有上过大学,非常遗憾,千方百计地挣钱供孩子读书,孩子的吃穿用度,在班上都是一流的。但是,因为父母早出晚归,孩子要自己上下学,从初二开始,便常常一个人进网吧。父母曾多次把孩子从网吧找回来,软硬兼施,以为孩子不会再去了,和从前一样继续做生意。
一次,他们晚上回来,发现孩子不在家,很是着急。两个人开着车来到从前孩子去过的网吧,一个一个地找,竟然没有找到。两个人急了,是在网吧还是有其他不测?心里真的没底了,报警,时间尚短,不报警,又怕误事。两个人急得开着车在市里转圈,看到网吧还是进去找,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发现孩子从前面一个网吧出来了。妈妈正要下车叫孩子,爸爸把车门一锁,一踩油门,紧接着一个急刹车,一声刺耳的巨响之后,车子停在了孩子面前,把孩子吓了一个趔趄。马路两边的人全都围过来了,“出车祸了,还是个孩子!”众人议论纷纷。爸爸大喊:“谁都别管,是我儿子!”他拉着孩子,从后备箱取出一个大扳子进了网吧,把衣服一甩,用扳子指着营业员说:“你再让孩子进来,我给你砸了,信不信!”回去后,爸爸怎么打都不解恨,说:“那一天,我真想把他的腿伤了,以后别想出门了,可是他一直在哭,最后还是舍不得。”
事后,父亲把他送到一所全封闭初中,周一到周六送过去,周日接回来,可以在家玩。
现在,于航上了高中,他说:“我妈根本打不疼我,就知道哭,吓唬我。小时候,他们从网吧里把我拽出来就打,是急的,是怕我出什么事,现在他们知道不会有什么事,也就不找了。”
李婉和继母关系紧张。每天都要去网吧玩一会儿,她说,这样晚上还好过些。父亲出差回来,发现她回来得太晚,就质问孩子:“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
孩子说:“我每天都是这个点儿回来,谁管过我。今天你回来了就训我,还不如不回来呢!”
家里的亲情比不上网吧的热情,所以,问题真的不能全怪孩子。
大多数学生迷恋上网吧的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一般都是到了12岁左右,几个人结伴而行走进网吧。大部分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只是看看而已,不会陷进去,只有少数孩子,一步一步走向了不能自拔的境地,甚至到了高三,照样玩儿通宵。
作为老师,我对那些听课时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但由于沉迷网络游戏而放弃学习的学生感到很痛心。虽然经过做工作,这种情况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总体上改善甚微。在这里,我要分析一下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给家长们以借鉴。
我个人认为,孩子之所以迷恋网吧,大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孩子上初中后,上下学独立了,有了独自出入网吧的胆量。但是,如果做父母的能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等待孩子回家,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有慈爱的父母欣赏他,有可口的饭菜等着他,有足球赛牵着他,每天尽情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很难产生不按时回家的想法。
许多孩子进网吧,就是因为家里经常没人,孩子回到家里,看不到爸爸妈妈,甚至没有饭吃。家长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只从孩子身上找原因,限制孩子,而不找自己的原因,这样本末倒置,不会有效果。
有的家长抱怨,这孩子像谁呀,爸爸妈妈都不是这样的人。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地为他奋斗,可孩子就跟没有家教似的,真没办法。做父母的自认为付出了很多,孩子却感受不到,这时就应该去想该如何改变了。
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家业。他最需要的是亲情,是能够依偎在父母身旁,切实感受父母的爱!感受那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给他再多的钱,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他也不会感到幸福。
有个女生说,哪怕你们将来没有钱,我来养你们,也别让我天天一个人睡觉。我特别渴望回到家里窗户是亮着的,可是从来没有过。我每天开着灯睡觉,到我起床时,灯仍然是亮着的,却见不到妈妈。
孩子的这种心理饥饿,除了父母,谁能抚慰?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父母双方有一个人放一放自己的事业,留一点时间陪陪孩子,他就不会到社会上寻找刺激。从小处说是对孩子负责,对家庭负责,从大处讲,是对社会负责。家长们,肩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吧!
孩子与挣钱哪个更重要?有没有矛盾?我们来看看马云的太太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