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子对中和问题之参究(1)

宋明理学:南宋篇 作者:蔡仁厚


朱子大器晚成,到40岁才有 的实见处 。40岁以前的学思,都不是朱子学的本质。朱子学之认真建立,是从参究中和问题开始。

一、中和问题的脉路

朱子24岁初见李延平,29岁再一见,31岁始正式受学,又3年而延平卒。朱子之父韦斋与延平同师事杨龟山之弟子罗豫章, 日诵大学中庸之书,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 〔8〕。可见朱子少年时期的家学渊源即以《大学》、《中庸》为首出。《大学》重点在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中庸》则言慎独、致中和,二书皆整然有条理,使学者易有把柄。尤其经过伊川与龟山之承传,学者初期用功,大率先注目于此。但罗豫章与李延平之工夫重点,是在 危坐终日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何如 ,这是顺《中庸》 致中和 而用功,是龟山门下相传的工夫指诀。就此而言,还不能说是伊川之纲领,而是龟山承明道之体会天理而开出的工夫入路。(《北宋篇》第十八章第二节之三与第三节之二,对此曾有论述,可参看。)黄梨洲说此乃 明道以来,下及延平,一条血路 ,这话是不错的。

延平静坐以观未发气象,为的是要归于切己涵养,自身受用,以期德行之进于纯熟,并非徒然静坐去观一个精光炯炯的物事而已。这一个工夫入路,朱子自然习闻熟矣。但在义理上如何展示此未发之中、天下大本之中?延平并没有做这步工作,虽因朱子之扣问而有所解说与透露,但一个入路究应依何种方式才能得力于己,这是随人而有不同的。适于延平的不必即适合于朱子。而朱子为人甚为着实,理论兴趣又强,一字一义皆要讨个明白,以使工夫之所施,可以枝枝相对,叶叶相当。这是朱子为学的劲力,所以牟先生说朱子合下是 弘道的大器 。但自伊川当时,对中和问题的解说即无结果而终,延平又无理论展示之兴趣,所以在朱子心中乃形成一大疑团与烦闷。

原《中庸》之讲 致中和 ,是由 天命之谓性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 一路说下来。所以 致中和 是顺承 从性体言慎独 而推进一步的、更为具体的表示。然则,作为 天下之大本 的 中 毕竟指何而言?(1)如果不是在通于天命的那个性体之外另有一个大本,则这个 中 便是指目 天命之谓性 的那个性体而言。(2)如果 中 是就喜怒哀乐之情未发时、情之潜隐未分的浑融状态而言,则它仍然属于情,而不足以为天下之大本。假若视此为大本,便无异于承认在通于天命的那个性体之外,另有一个大本。但这种讲法恐不合中庸原意。(3)依牟先生之衡定,此作为天下之 大本 的 中 ,必是就通于天命的性体而言,必是就 由喜怒哀乐之情异质地跳跃一步 而跃至 超越的性体 而言,而不是直认 情之潜隐未分的浑融状态 为大本之中。

这个 中 体,(1)统宇宙而言之,它就是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这一本体宇宙论的、即活动即存有的实体。(2)就命于人而言之,它就是吾人之性体 此性体不是别的,它正就是具于个体中的 于穆不已 之实体。(3)这个实体,如果就《中庸》后半部以及《易传》而言之,亦可曰诚体、神体、寂感真几。它必不只是属于 本体论的存有 之静态的理,必不 只是理 ,必不脱落神义、寂感义。(4)如果就其为吾人之性体而言,则此性体亦是心、亦是理,性体即心体、心即是理。(5)总之,它是一个本体宇宙论的创生直贯之实体,它就是作为 天下之大本 的中体、诚体、性体,而亦得名之为心体。 如果以这个 中体 主宰调适吾人之情、而使情之发皆能中节合度,这就是 和 。和,是中体达于用、而在用中行,故《中庸》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之后,即说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体呈现,和用畅达,是之谓 致中和 。致中和,则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可见 中体 实即是 于穆不已 的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