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宋明理学的殿军——刘蕺山(4)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反思与开展 作者:蔡仁厚


慎独之“独”字是虚位,它所意指之“实”即是性体与心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皆指性体而言,此是“思虑未起,鬼神莫知”,而唯是“于穆”之“不已”。此是超自觉的境界。蕺山尝言:“意根最微,诚体本天。”然虽至隐微,而亦至明显(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此即所谓“森然”。性体在此,道即在此,故戒慎恐惧于不睹不闻,而即就此不睹不闻以慎其“独”。惟中庸继慎独之后,又言“致中知”,是则表示性体上之慎独,终必落在心体上说(致中和之“致”的工夫,便是从心上说),故大学即从意之“毋自欺”以言慎独。毋自欺即是意诚,诚意亦即慎独。心体之“意”是不能自欺的,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此是“思虑既起,吾心独知”之时,是自觉而不自欺的境界。

蕺山谓“性体即在心体中看出”,从心体看独体,则独体即在自觉中,是即独体之“对其自己”。若从性体看独体,则独体只是“于穆不已”,是在超自觉中,即独体之“在其自己”。(1)“在其自己”是“存有原理”,表示性体之存有;(2)“对其自己”是“实现原理”,表示性体通过心体而呈现而形著。(3)心体性体通于一,则为“在而对其自己”,是既内在而亦超越。性尊而心亦尊。——蕺山由心宗之意体(独体)形著并浸彻性宗之性体(亦是独体),正是胡五峰“以心著性”“尽心以成性”之义。而摄知于意,以意体言心,则是蕺山之学最殊特处。

在阳明,由良知之独知之言慎独,在蕺山,则摄知于意,由诚意(意之毋自欺)以言慎独,二者义实相承而不相背。唯王学至末流而生弊,则蕺山此步“归显于密”之内转,在内圣工夫上实有其警策之意。——〔按,江右王门刘师泉,与刘两峰之门人王塘南,皆欲向性体奥体(所谓性宗)走,是已开启脱离良知教(心宗)之机,而未达于成熟。(请参看拙撰《论江右王门的学脉流衍》一文二之三,该文已编入本书卷下:《理学新诠》之八。)蕺山摄知于意,归显于密,不期然而完成此一思路,而又与五峰“以心著性”之路不谋而合,可知义理之发展,固有其必然性也。又江右邹东廓、欧阳南野等,皆谨守阳明之矩矱。另聂双江、罗念庵(皆阳明私淑弟子)归寂之路,则相当于阳明之默坐澄心——后三变之第一阶段,不足以言义理之转进发展。故江右王门实当约为三支(邹东廓、欧阳南野为一支,聂双江、罗念庵为一支,刘师泉、王塘南为一支)。至于罗近溪则属泰州派下,可别讲。〕

三、述学见志,以道自任

蕺山《证学杂解》(见《明儒学案》六十二卷)有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