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校文化建设(11)

寻找生命的枝枝蔓蔓:一位中学校长的教育随想 作者:王志江


第四节营造书香校园

一、背景“一个人的阅读史也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这句话曾让我深感惭愧,甚至自自卑。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其实是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农村),中国文人对中国农村的过于复杂,他们要么极力美化农村,要么极力丑化农村,很少有公正的描述(请情感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物质文化是极度贫乏的,不过,相比较面言,精神文化只能用“荒漠”来形容。我们的民主和自由,表现为所有人(包括婴幼儿)都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我们的宽容表现为对一切“违反生命规律”的事情的漠视和熟视无睹,我们的博爱在贫穷面前显得过于苍白和无奈……写到这儿,我不禁怅然,仿佛明白了文人为何对农村有如此复杂的情怀:面对农村的真实情景,足说不尽的贫穷、落后、蒙昧、凄凉,而在精神上或者灵魂的最深处,却又以一种近乎“乌托邦”式的幻想把故乡描绘成恬淡、祥和的“世外桃源”,表面上是一种文字上的“异化”,但实质上应是一种精神上因割裂、错位而一生也挥之不去的彻骨的苦与痛!

故乡人是没有“阅读史”的,虽然部分人也“混”完了义务教育,但这样的小学和初中能称其为真正的“阅读”吗,只有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并能促其健康茁壮成长的阅读,才能堪称一个人的“阅读史”,只有这样的“阅读史”也  才堪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这个层面讲,我的真正意义上的、自觉的“精神j发育史”实在是短得可怜,也许可以掰着手指计算分秒。

在新加坡的4个月里,是我的“阅读史”的“公元元年”。我因阅读而感到从来没有过的精神上的充实和一股巨大的来自灵魂深处的精神张力;因阅读,我努力把人性中的自私、挑剔、刻薄、悲观、慵懒、冷漠、专制等剔除掉,而民主、自由、博爱、宽容、热情、奋进、理想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一种可以感受甚至触摸的方式在我周身血液里畅快地游走。

前段时间,我从网上看到一组有关“世界各国人民的平均阅读量”的数据: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苏联,为55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50本的计划。

而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文规定,九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要达到400万字,如果每本书是IO万字,就是九年读书量为40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而且这还仅仅是给“学生”(主要任务就是读书,成人会怎样呢?)的一种“规定”(实际情况可能比“规定”要差得很远)。

我们是教育者,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共和国的公民,我们必须承担我们应该承担的责fa所以,我开始关注由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主持的“新教育实验”。该实验的6大项目是:①营造书香校园;②师生共写随笔;③聆听窗外声音;④双语口才训练;⑤建设数码社区;⑥构建理想课堂。目前,全国已经有分布在20多个省的200多所学校参加了实验,各省市的一大批老师主动地加入实验大军,千千万万的教师正在行动中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已取得很多成果,并引起了《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人民日报》、《南风窗》等媒体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新年伊始(2006年),“新教育实验”将作为教育行政决策首先在苏州市中小学校全面推开,“新教育实验”从此从“纯民间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

面对这样激情燃烧的梦想,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我们学校又该何去何从'

到新加坡的4个月,我已写了许多关于“新教育”的文字,如《半杯水的启示》、《人^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人人都有一个拿手的运动项目》、《“神人”朱永新》、《对建立新教育学派的若干忧虑》,包括以前写的《书如兰花,香满校园》,以及截至目前的150余篇教育随笔(约15万字)和每天平均至少在“教育在线”逗留两个小时……可以说,我每一天都在接受“新教育”的熏陶和浸染,每一天也都在思考“面对新教育,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本书拟就如何“营造书香校园”,谈谈本人的理解、认识和若干想法。

二、原因朱永新先生的博士生张荣伟曾说:“之所以要‘营造书香校园’,是因为:人类的智能和文明,只有书籍可以保存。书籍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精神的提升和传承必须强化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显然是一个高度概括、充满理性的提炼。在我校开展“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主要是基于以下4点想法:

(一)阅读可以唤醒师生心中的理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描述学校的生活现状:①被强迫只关注分数和成绩的孩子情感缺失、道德荒漠,已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⑦被强迫只关注分数和成绩的园丁心理变形、人生无趣,已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③被强迫只关注分数和成绩的学校竞争无序、发展失衡,已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④我们的教育目标错位、本真沦丧,已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⑤我们的国家因为如此的教育而价值畸变、信仰虚无,也已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我们的理想已经彻底地沦落风尘,我们只会关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我们只看到眼前和现实利益……如此下去,我们的生命到底该走向  何处?我想,只有阅读可以拯救我们!我们要通过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跟历史对话,跟伟人对话,跟崇高的精神和心灵对话,并以此滋养我们的灵性,培育我们的理想。我们不要做“风中柳絮、雨中浮萍”,我们要通过读书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理想主义者:让头高昂——理想在空中猎猎飘扬,让脚沉稳——实践在大地深深扎根。

(二)阅读可以培养我们广博的人文情怀科学素养是21世纪的入门证,人文素养是21世纪的通行证。没有深厚的科学素养,你可能会失去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广博的人文情怀,你将会失去一个做“真正的人”的权利。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一天到晚只是埋首于课本、教参、作业、习题……读书看报简直就是难于上青天的奢望!

然而,深邃、悠远、广博、无私,对学生、自然、社会、生活和人类无穷无尽的热爱,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具备的广博的人文情怀!

拥有这样的情怀,我们才不会把迟到的学生轰出教室——而是帮助学生理解:迟到是对老师上课的权利和其他同学听课的权利的严重伤害,守规则是现代人最基本的做人原则。用剥夺学生应该享有的上课权的方式,又怎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呢?

拥有这样的情怀,我们不会对正在玩儿电脑的学生说:“又在瞎玩儿,电脑关上,钥匙没收!”而是引导学生学会甄别网上信息的优劣,不要沉溺于网游。我们怎能忍心伤害甚至是毁灭孩子伸向未知广阔世界的触角呢?

拥有这样的情怀,我们才不会说:“太笨了,整个一‘滚刀肉’,刀枪不入嘛!”而是发自内心地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我们不会让教育变得如此狭隘,不会仅以分数、知识与技能来丈量我们的孩子。当孩子走出校园时,那些对未来生活充满理想和追求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好学生。

文明社会的人必将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走进学校,又必将带着对未来  生活的美好追求走出学校。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能跟学校相提并论呢?也许只有母亲体内的“育婴室”吧!愿我们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广博的人文情怀,让我们的教育时时、处处都能体现最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我们的学校能够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美丽的精神家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