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我们都在这些地方失败过(2)

大学生的“坟” 作者:刘兴奇


我用了长达七年的时间,将一个内向、自卑、胆小的人变成了一个性格外向幽默风趣的人,将一个讲话讲不清楚的人变成了一个伶牙俐齿的演说者,将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变成了一个飞走在世界各地的人,将一个贫困的人变成了一个拥有自己公司的人。

也许有人说,花七年才将自己变过来,是不是时间花费太长?我知道有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改变效果,但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更多的人花了十七年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变过来。比如,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自卑、内向、胆小中痛苦地度过,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什么理想和激情,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也依然迷茫着,很多人就算工作多年之后也依然在与贫困做斗争。

很多学生都会从不同的角度问及我的改变,迷茫的人问我是怎么认清自己的,内向的人问我是怎么改变性格的,贫困的人问我是怎么创业的,缺乏毅力的人问我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挫折都没有被废掉。因为我不是比尔·盖茨,没有他那种天赋和技术专长;我也不是李开复,没有他那比较好的起点和生存环境,作为和现在大学生从出身到生存环境都差不多的我,无疑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和参考价值。同时,作为一个生在80年代、长在90年代、创业在00年代的我,与现在的大学生更是没有太大的代沟,因为我们确实都处在这么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都面对着共同的问题,有着相同的感受。当然我也愿意拿出我那一点点成功的经验和大量的失败经验,与各位上进的朋友分享。因为我知道深陷迷茫、贫困和堕落环境中的痛苦。因为我知道经验分享的重要性,尤其是那种与大学生相近但又有些距离、离社会很近但又不局限于校园的经验,对于度过大学的迷茫期,显得更加重要。而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用时间和金钱换来的。我的经验也是如此,因为我走了很多弯路,所以浪费了大量时间;因为我曾经也很幼稚,所以也亏了一些金钱。我一直在想,如果一路走来,我能得到更多人士的指导,也许我不需要走那么多的弯路和忍受那么多的痛苦。因为注重经验与见识,所以现在在做企业的时候,我非常注重与前辈企业家们的交流,往往我几年都琢磨不透的困惑,他们一句话就让我茅塞顿开了。

虽然我每年都要在各高校开展上百场目标学与软实力讲座,但依然有很多人没法听到我的演讲,他们会经常说些 “要是我在大一能听到就好了”、“为什么不来我们学校讲啊”之类的话。让经验普及和传承(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是促使我有动力每天对着电脑打十多个小时的字来写这本书的原因。

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看到我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心路历程,更加直接地得到一些参考经验,我在书中用了一些章节来写自己的故事,希望读者能够“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这句话是我一直持有的学习态度。牛顿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我更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要想少走弯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