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问·思索(2)

对话:与世界接轨的15种表情 作者:陈红兵


节目很讨巧地设计了所谓谈判代表的环节,以谈判的形式实现对话。节目请来了许多嘉宾,但在规定的时间段,中方、印方各只有一位主讲,其他人做补充。第一轮中方主讲人是海尔的代表,他讲述在印度开拓市场的故事,印方的代表是一位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他只身来到中国的绍兴,打算做有关纺织品的生意。

第二轮谈判中,中方的代表来自中兴通讯公司的,他们在印度进行投资并有效地占领市场。而印方的代表来自一家叫印孚瑟斯的公司,该公司是四年前在中国建立的独资企业。第三轮没有主要代表了,因为许多领域都觉得可以展开合作,比如软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电设备,还有广告、旅游、餐饮……许多中国的企业开始向往到印度去,一想到印度有那么多的人口,那就意味着庞大的市场,就会兴奋并充满期待。

有意思的是,当主持人询问每轮被选的谈判代表对对方国家有何建议或期望时,我们可以发现双方的要求既有非常初级的一面,也有涉及两个国家文化与观念完全不同的一面。印度对中国的期望是希望再透明一些,各方面商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政府的法规与税收方面要更加透明,不要让商人来到之后无所适从。

印方还期望中国对服务价格更加重视,服务本身就是商品,应该有优质的价格,正如印方维拉莫所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服务业,对于服务价值的认可。中国服务的成本,相较之于西方市场来讲是比较低的,这对我们来说是挑战。当然也是帮助中国的客户了解到服务的重要性的过程,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对印度的期望第一个就是签证的时间要再长一些,签证的日期限制太短太死很不方便。虽然中兴通讯的ZTE手机在印度已经超过了1000万部以上,占有了印度非常大的一块市场。但何士友认为最难忘的是印度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来讲对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价格要求都可算是最苛刻的。他们在内部常说,如果在印度市场能够生存下来,那么中兴在全球其他地方就能活下来。

听起来好像都在抱怨,但抱怨的前提是期待,正如嘉宾沙玛所说:“印度和中国加在一起,消费者总人数是二十多亿,而GDP加起来达到4万亿美元之多。同时,这两个经济体,现在都在以接近1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着。在目前的阶段,我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不管是贸易、投资,还是双边的技术合作,都是蒸蒸日上。这种发展对两国的经济都会带来巨大的好处。甚至不光是对两个国家有益,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益的。这种态势还会继续下去。”

中方嘉宾张小济也特别期待,他说:“国际上很多人在讲,说中国是IT硬件的制造大国,印度是IT软件的出口大国,能不能互补,形成一种新的优势?我想这条路是要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伟大民族,发挥我们聪明才智,共同去创造这样一个奇迹的。”

期待,期待,中国和印度,期待着有更多的合作与发展。但我们也需要追问,为什么这样两个比邻而居的国家,会有如此多的期待?为什么不能更多更深入地行动起来?

使命的召唤

比起节目中所涉及的内容,真实的数据更有力量也更丰富:2008年,中国对印度出口增长529%,是中国所有对外贸易对象国(地区)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国(地区)之一。从双边经济结构、商品的构成等因素分析,中印在双边经贸交往中应更强调“互补性”而非“竞争性”。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在经贸交往中仍有大量有待发现、不断拓展的合作领域。

目前,中国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进口铁矿砂,但从巴西进口的铁矿砂所付出的成本比印度高,而澳大利亚的优质铁矿砂已面临枯竭。中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砂已占进口总量的20%以上,双方的潜力还可以进一步开发。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这几年煤炭出口增长很快,而印度石油缺乏,随着钢铁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高油价时代”需要煤作为主要的能源,但印度煤炭尤其是炼焦煤稀缺。一直以来,印度一直是中国煤炭资源最大的买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除了可以扩大对印度的煤炭及炼焦煤的出口之外,还可以向印度企业提供中国优秀的采煤技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