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作为两个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大国,如果建立了健全的能源合作机制,在能源问题日益紧张的时代,两国经济将多么受益。
信息产业还具有互补性。印度的软件技术举世公认,不但人才雄厚且出口优势很强,弱点是硬件建设不足。在信息技术方面,中国市场对软件需求量大,而软件业的规模及水平落后于印度;然而,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硬件生产已经转向了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并且迅速成为全球信息硬件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产值仅次于美国。在结构优化程度方面,中国也明显好于印度。中印两国在信息产业的软硬件合作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及潜力。
中印两国都是制药大国。印度的制药业实力十分雄厚,目前除了能生产各种“批量药”之外,几乎掌握全部的“处方药”的生产技术。中国的制药业厂家过多但效益低下,但中国有廉价劳动力和基础设施的优势,中国生产的药品也较为便宜。
在这种前提下,可以采用印方出技术,中方出基础设施、原料和劳动力的方式进行合作,或者双方联合起来生产高档药。这样,印方可以扩大业务获取更高利润,而中国则可以减少低档药的生产,学习先进技术,可获得双赢。
其他行业和领域也具有合作的巨大空间,如水稻种植、水果贸易、丝绸制品、生丝贸易等领域也有很大的拓展余地。
再问·巨大的差异
中印在经济领域重要的差别之一,是印度的资本市场不像中国那样过多地受到政府的干预。在中国的体制下,政府和大型国企能够比较容易地募集资金,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密集型项目,而大量的民营企业却难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明显存在苦乐不均的情况。印度的经济规则中虽然仍存在繁文缛节,但其资本市场却相当自由和独立,印度的20多家交易所基本上都是独立经营,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印度的银行贷款也较少受到政府的指导。相对中国而言,印度中小企业从银行借贷到上市都有良好的环境和渠道。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物,这有效地弥补了国内私营企业实力不足的现状。在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已经腾飞,但中国的私营企业却没有随之腾飞,中国迄今还没有出现能够与大型跨国公司一决高下的世界级私营公司。
新德里对海外印度人和外国投资总体上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从本国内部寻求发展经济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目前能够与欧美最好的公司展开国际竞争的公司。这些公司中许多是属于最尖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行业,如软件方面的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和维普罗公司(Wipro),制药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兰巴克西公司(Ranbaxy)和雷迪博士实验室等等。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小公司进行年度排名,印度有13家上榜,而中国仅有4家,并且都在香港。
发展后劲的比较
中印资本市场的差异直接导致三个后果。第一,中国经济过多地依赖资本和资源密集型投资,而依赖度近年还有所加剧,比如生产每单位GDP,中国消耗的资源为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3倍。这个差距也可以用资本产出率(ICOR)来衡量。在1994年至2004年的10年间,中国的ICOR为42,即指为了比前一年多生产1元的GDP,中国需要追加42元的投资。过去5年,这个指标上升至48。而印度的ICOR指标则只有37。
同时,中国的成功企业更依赖于电力、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行业,或称为硬资产。印度的成功企业则依赖于知识产权这样的软资产。这解释了为什么印度在软件和制药行业拥有强势,很多人也由此认为印度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要强于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