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本来就有巨大的话题效应。自毛主席大为赞赏民主人士提出的“精兵简政”方针以来,精简机构已经是革命传统了,但这次节目讨论的主题——大部制的国际化解读,却是个新概念。
中国要搞大部制,这个措施能够带来什么?设计的初衷有可能是什么?真如一些百姓认为的那样一改就灵吗?让我们把视野投向全球,看看别的国家有过怎么样的历史沿革,又有过怎么样的分分合合,又都是如何设计与争论的,其效果又如何。国际化的解读,带来不同的理解与思考,不同的评价与期待,让观众能够更平和、更理性、更实际地来了解大部制。大部制不是一改就灵的神丹妙药,也不是完美的组合,每一个措施都有正面和负面的效果,关键要看如何评价、如何取舍。
当一个政策将要实施的时候,从国际化的视野来品评这个制度将带来的优与劣,好与坏,自觉地调校自己的理解与期待,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努力,这样的话题最精彩之处就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
当然,这期节目还反映了一种改变,一种概念的改变,一个观念的改变,社会环境的改变。我们国家搞机构改革也有许多次了,以前都认为是自己的家事,没有人关注国外是怎么弄的,很少考虑那些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借鉴作用,我们是不是需要考虑与国际的接轨,或者能不能吸收别国的经验、避免别国的教训?
这次却完全不一样,从国务院提出方案提交人大会议时开始,改革就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与热议,而且,大家很自然地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状况进行比较。这样的视野与心态也许才真的是一种进步,也是公众的公民意识与责任的成熟。
隔靴搔痒的意义
这期节目虽是讨论实施大部制的机构改革,却没有一个与大部制改革相关的人员出现在节目中——既没有相应的部委官员,也没有设计者、倡导者的身影,更没有决策者的代表。节目请的是中外的学者与对大部制有研究的专家一起来坐而论道,好像是属于隔靴搔痒类的,但实际上却更意味深长。
比如通过节目,我们知道了部委数量的多少大多是因时而变,根据国家需要走,但在和平与正常的时期,整体是减少的趋势。
另外,通过调查,大多数人认为大部制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第一,体现市场经济中中央政府机构的发展趋势;第二,可以让政府决策和执行的职能分开;第三,有利于政府部门向服务型“小政府”转变;第四,可以实现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精简,降低运营成本;第五,有效解决部门职能交叉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第六,可以对政府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可是请来的四位嘉宾对上述六点的意见居然没有任何两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共识都很有限。唯一一点勉强算得上共识的是有三位嘉宾都认可第五条的作用。可是,另外一位嘉宾举了一只老鼠的例子,就让这个共识带上了可笑的色彩。在美国,一只耗子如果出现在饭店、商店,属于卫生部门管;如果它穿过墙跑到居民家庭去了,卫生部门就管不了了,变成住房与发展部门管;如果这只耗子跑到大街上死掉,这两个部门就都不管了,谁管呢?市政工程管。以此看来,如果完全靠大部制来解决扯皮的矛盾,目前看来仍是有一定问题的。
谈及对中国实行大部制有什么期待时,嘉宾们这样认为,重组了大部以后,一个新的大部要能够就位,一般需要两年时间,真正能够发挥预期的效果,一般要四年的时间。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慎重论证,全面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才能实行。